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中医科学院5项成果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来源:中医科学院小喇叭 作者:科研管理处 国笑 时间:2022-12-29

12月23日,2022年度“步长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在第十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上隆重颁发,中国中医科学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所获一等奖数量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上取得的历年最好成绩。此次获奖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实力,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中国中医科学院将以做大做强为战略目标,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科研规范化管理水平,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取得更多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

颁发2022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益气活血、解毒通络法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及机制研究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项目完成人:吕文良、姚乃礼、韩东、李娟梅、刘映霞、汪青楠、聂红明、赵鑫、武庆娟、汪九重、邢练军、陈兰羽、李京涛、白宇宁、邓欣、曹正民、李彦波、冯佳琪、王宁、刘婧

慢性肝病是全世界面临的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的共同病理基础,因此,肝纤维化的防治是阻断慢性肝病进展的关键。本团队围绕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综合防治这一关键医学问题,精研历代医家防治肝病经验,凝练总结主要完成人多年临证体悟,先后通过科技部“九五”至“十三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自然、北自然等课题支撑,开展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开创性成果。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基于中医肝络学说及原创性中医火候学理论,提出肝纤维化“气虚血瘀、毒损肝络”的核心病机;(2)结合现代医学揭示肝纤维化“湿-毒-瘀-虚”病理因素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疾病病理机制的相关性;(3)确立益气活血、解毒通络法为肝纤维化核心治法,创研益气活血、解毒通络法系列方药,通过多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验证本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实现代表方药的临床转化应用;(4)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合作,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力药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阐明益气活血、解毒通络法治疗肝纤维化科学内涵。研究成果获14项国家级课题、11项省部级及院所级课题支持,在15个省市、30余家医院临床推广使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74篇;编撰相关专著14部;发布团体标准3项;专利1项;培养学术骨干及硕博研究生百余名,建立了一支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在全国学术会议进行学术报告39场,惠及医师50余万人次,起到行业引领和示范作用。本研究处于国内肝纤维化研究领域开拓及领先地位,引领并切实推进中医、中西医防治肝病起到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视网膜静脉阻塞关键证候机制与创新诊疗策略研究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项目完成人:谢立科、彭清华、郝晓凤、谢学军、吴星伟、彭俊、姚小磊、黄少兰、邓亚平、陆秉文、舒婉婷、袁航、周亚莎、张孟姣、祁怡馨、秦睿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第二大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本项目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资助,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谢立科、郝晓凤团队联合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基于气-血-水-痰-瘀-虚在疾病发展的演变规律,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关键证候机制及创新诊疗策略系统研究。早期提出络损积阻病机,创新发展络脉之积理论,主张祛积通络治之。中期提出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活血化瘀治之; 合并黄斑水肿(ME)者提出水血互结病机,主张活血通脉、利水明目。晚期提出脾肾亏虚兼血瘀病机,同补先后天之本,使精气充足,目则能视。研发新药——丹红化瘀口服液,于2010年收录于《中国药典》;并分别进行院内制剂祛积通络颗粒、散血明目片和灵杞黄斑颗粒的研发。项目组制定RVO中英文指南共3部。主编教材等专著30余本。公开发表RVO相关论文156篇,影响因子共计263,总引用次数708次;国内外学术推广100余次;获得专利2项。相关药物应用20年,经济效益超10亿元。团队将再接再励,勇毅前行,继续开展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与机制研究,深入开展院内制剂及中药新药研发,引领并推动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中西医结合领域发展。


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活血温通法改善冠心病缺血微环境促进心肌损伤后再生修复机制研究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项目完成人:姚魁武、段锦龙、王擎擎、刘甜甜、李成、李娜、张晓彤、周思敏、林建国

冠心病目前仍然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冠脉介入治疗,关注点大多在大血管的斑块阻塞,某种程度上这些治疗措施在缓解缺血症状、改善运动耐量方面仍有一定局限性。改善缺血微环境,减少缺血后心肌细胞的丢失,促进损伤后组织的再生修复是治疗的关键。本项目组历时10余载,以多项基金为依托,围绕“中医药改善冠心病缺血微环境促进心肌损伤后再生修复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依据“阳微阴弦”“祛瘀生新”的传统理念,创新性提出冠心病“活血温通”的有效治则,达到“以温为通,以温促通”的目的。本项目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建立了立足冠心病缺血微环境和心肌损伤后再生修复的系列研究体系,从改善梗死区微环境(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肠道微环境)、抑制重构、抗心肌纤维化、促进血管新生、建立侧支循环提高心脏功能、缩小心梗面积等角度挖掘有效治疗靶点,以此来阐明中药复方改善心肌缺血、保护受损心肌的作用机制,首次揭示冠心病“活血温通”治则生物学基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初步确定Sirt1是促进心肌再生的有效靶点,并验证了活血温通法可激活Sirt1、改善心肌微环境。目前,相关成果推广到多项国家级课题,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部分论文得到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等国际权威杂志正面评价并引用。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还优化了冠脉缺血的造模方法,提高了成模率和模型均一性,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项目发表的一系列成果促进了Sirt1信号通路逐渐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心脏再生修复医学领域的发展。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生13名、硕士生30名。项目组应邀在国内外做专题报告60余次,具有较好的学术引领和社会效益。


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基于药效成分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与标准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福建承天药业有限公司、昆明龙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完成人:王智民、高慧敏、陈两绵、刘晓谦、李安平、王德勤、朱晶晶、秦文杰、闫利华、傅驿钦、冯伟红、樊献俄、李春、张伟、张永欣

针对中药的药效物质研究和质量控制中存在的行业共性关键问题,在创建与传统功效相关的药效物质快速发现方法、多成分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突破,显著提升了中药质量控制水平,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主要科技创新包括:(1)集成应用在线鉴定-AI虚拟筛选-定向制备-活性验证策略(ISPAV),明确了重楼、苦参、泽泻等10种中药材及其制剂(如复方苦参注射液)的药效物质,分离化合物373个,其中新化合物108个;发现候选药物DZY-02,并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助;研制了10种对照物质的规模化制备技术。(2)创建适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控制新方法:为解决多指标质量控制时对照品短缺和检测成本高等问题,2006年创新性提出一测多评法及其系统的方法学程序,使之成为中药质量评价研究新方向;以木通皂苷为例探索了组分对照品用于中药质量评价的研制思路与方法,为解决对照品短缺提供其他替代方案;建立了基于肠吸收成分的质量评价指标选择方法(SEMAC),研制了相应设备并制定了SOP,将其推广应用于DZY-02、扶正消症方等多个品种的质控指标选择。(3)全面提升苦参、重楼、穿心莲、泽泻等10种药材和饮片20项标准,被收入《中国药典》,为标准引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示范。项目执行期间,授权专利19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38篇,单篇论文最高被引频次661次,6篇入选F5000论文,培养硕、博士生34名,一测多评法成为《中国药典》2015版和2020版重点推广应用的技术。项目成果应用于相关药材基地建设及其中成药产品的质量提升,近三年实现经济效益39.39亿元,新增利润3.71亿元,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基于“3M”模式的中成药临床药理创新体系构建与应用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常州附属医院、东南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项目完成人:王永炎、王忠、赵超、王跃飞、苏薇薇、申春悌、刘骏、于亚南、陈炳为、李兵、郭剑、姜苗苗

中成药成分复杂,临床疗效多表现为“多作用靶点、低效应强度”,其临床定位不清,临床证据级别质量不高,临床疗效机制不清,导致中成药临床疗效取得国内外共识认同较差。因此,王永炎院士领导项目组从2009年起,以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课题“丹红注射液IV期临床试验”为示范研究,提出“肯定疗效,规范标准,发现机理”原则,成功构建整合“基于机制(Mechanism)的临床试验设计”“临床试验数据监查(Monitoring)与精准决策规范”以及“以网络模块(Module)为核心的复方临床疗效机理分析技术”的“3M”模式中成药临床药理创新体系,实现了中成药临床药理全过程、高质量的“基础到临床”“临床到基础”的双向转化,开辟了结合现代技术和中医药特点的临床药理学研究新领域。项目执行期间,在Signal TransductionTargeted Therapy, Pharmacology Research等SCI期刊发表中成药临床疗效评价及临床机制研究论文26 篇(Q2区以上17篇),中文核心64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8.12分。出版论著1本,获得国际、国内发明专利6项,软著1项,团体标准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该研究模式推广应用到5项国家级课题及10余个中成药品种,近3年来应用品种经济利润超20亿元,被国内多个专业媒体报道,创造了较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