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1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度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成果简介
2014年度我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6项,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1项,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2项,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2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1项。为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我院科技成果,号召全院科技人员学习获奖者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促进中医药科技进步,特对以上20个成果简介进行刊登。 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刘建勋、林成仁、任钧国、李欣志、付建华、李 磊、任建勋、孙明谦、苗 兰、侯金才 奖励名称及等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该研究提出了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研究新思路,将中医临床证候的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技术与方法应用于中药药效学研究,制备了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家兔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痰瘀互结证、大鼠脑梗死络脉瘀阻证等5种疾病、6个证型、11种接近临床、重复性强、稳定性好的动物模型,建立了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新方法;建立了中医四诊、病理生理指标群与分子标志物群为表征的动物模型证候评价方法;从病、证两方面,在整体、细胞、分子三层次,构建了83种模型、220项SOP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肿瘤等疾病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搭建了国内外领先的中药药效学评价平台。 该体系已在国内外50家科研院所得到推广,为80家国内外企业及科研院所评价中药新药120种,获得新药证书10个,临床批件22个,发表论文180篇,SCI 30篇,编写专著12部;获得国内专利5项,国际专利2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项;培养研究生40名,出站博士后18名。 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皖西学院 完成人:郭兰萍、黄璐琦、虞云龙、陈保冬、王文全、崔秀明、刘大会、陈乃富、韩邦兴、杨光等 奖励名称及等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农残重金属污染及连作障碍是中药材栽培土壤中存在的两个关键障碍,二者交互作用,严重制约了中药材安全生产。研究组针对当前中药材栽培土壤农残重金属污染及连作障碍等问题,选择对立地条件要求高、适宜用地紧张、连作障碍严重的多种重要中药材为研究对象,在中药材栽培土壤农残重金属综合治理、连作自毒作用消减、菌根生物防治、养分平衡等关键共性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实践。项目建立了中药材栽培土壤农残重金属危害风险评估方法及相应综合治理技术;提出了土壤自毒物质评价的Jaccard方法,为药用植物自毒作用评估提供了新思路;建立了中药材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及中药材菌根栽培技术体系。 该研究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4项,5项授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3项,国家及省部级个人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221篇,主编著作4部;建立了中药材重金属检测国际标准;建立中药材土壤综合修复技术12项;开发了三七、菊花的专用肥及三七连作障碍生物菌剂;举办了20多期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培训了大批基层科技骨干和药农;指导种植中药材面积达10万余亩,产生经济效益3.8亿元。 中药复方功效研究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刘建勋、林成仁、任钧国、李欣志、付建华、李磊、任建勋、孙明谦、苗兰、侯金才、徐立、葛争艳、洪晓华、金龙、韩笑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研究提出了以证候研究与评价为核心、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关键的中药复方功效研究与评价新思路,建立了中药复方功效与药效关联的研究方法,明确了中药复方功效与药效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以中医四诊、药效学指标群、分子标志物群为表征的3种中药复方功效评价方法;构建了治疗心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疾病的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体系。开展了以证定法、以法组方、以效定量、组效相关的中药新药研发;建立了基于中药化学、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的多成分/多药效指标相关联的中药复方功效“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研究了8种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150种指征成分及其体内过程、交互影响和药理作用,阐明了中药复方功效的物质基础。该体系提升了促进了国内中药研究的发展,为北京医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研究成果已推广到国内外50家科研院所,为60家国内外企业评价中药复方新药63种,获新药证书9个,临床批件17个。发表论文217篇(SCI 36篇),编写专著8部,获发明专利9项,省部级成果奖4项,培养研究生26名。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冠心病证治规律及临床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徐浩、史大卓、高铸烨、冯妍、尚青华、邱禹、曲丹、文川、付长庚、刘洋、罗静、李四维、李鸥、焦阳、张琳、于鑫婷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研究在“临床科研一体化”思想指导下,建立了体现中医特色、高度结构化的冠心病临床诊疗信息采集及数据挖掘系统,并通过临床应用不断优化后推广应用,为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临床研究新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构建了10324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诊疗数据库,是目前冠心病中医领域最大的数据库之一,在此基础上,对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复杂干预疗效评价、治疗方案优化等中医药领域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证实中西医结合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为冠心病中医干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引入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数据挖掘方法,首次在中医药领域对随机行走模型、多因子降维、马尔科夫决策模型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学体系,为基于临床实际数据的中医临床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研究,建立了一支多学科交叉、以中青年骨干为主的研究团队。共培养博士生6人,硕士生8人,课题负责人徐浩因为在中医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突出成绩,被评为2013年首批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荣获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临床研究青年奖。共发表论文31篇,SCI收录10篇,总被引频次203次,其中他引164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英文报告2人次,国内学术会议/继教班报告7人次。 基于整合药理学策略的中药成分群-体内过程-药效活性的关联性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杨洪军、许海玉、张迎春、马艳、李珂、卢朋、陶野、唐仕欢、张方博、吴宏伟、李德凤、张毅、雷云、黄斌、陈晓萌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研究按照整合药理学的研究策略,以元胡止痛方为范例,构建了“肠吸收-活性评价-数据挖掘”体外联用模型和“化学指纹-代谢指纹-网络药理学”两位一体的整合药理学研究体系,深入解析了元胡止痛方的物质基础移行规律、多靶点整合作用机制、多成分组合与药效活性的关联关系,实现了基于活性成分的质量控制、临床适应症的优化,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外,相关研究策略与技术还应用于脑心通胶囊、龙血竭肠溶片、银翘散和麻杏石甘汤等多个方剂的现代研究。 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多家企业,与企业签订3项技术服务合同,合同经费超过314万人民币。开发的中药组方优化平台软件已在马应龙药业有限公司、北京中医药大学等近10家医药企业、科研院所。已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13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1人获院级优秀论文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中国藏医学的国际传播与推广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蔡景峰、甄艳、柳长华、胡颖翀、宋歌、农汉才、成莉 奖励名称及等级: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传承贡献奖一等奖 该研究整合了30年来项目组在藏医药国际交流工作方面的研究和成果。在出版一系列藏医药英文专著和译著的基础上,总结出藏医药国际传播与推广工作中的3个关键问题,推动了藏医药学术传承与发展,至今国内外犹未见到类似的成果。该研究的核心成果《考源》、《藏医学通史》等,不但在藏医药学术界的汉、藏论文中得到广泛引用,在宗教、历史、艺术等非医学专业也有所引证,说明其资料的丰富性和论证的科学性;除藏医药研究之外,蒙医蒙药研究、苗医药研究等其他民族医学的相关学科亦有引用,显示其学术内容的严谨性,反映出其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示范性。《China’s Tibetan Medicine》一书还得到了外国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被评价为“到目前为止,尚未见过其他以英文或别的西方语言出版的著作对西藏医学提供如此包罗广阔的大量信息”,体现出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和重视。 该成果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藏医药文化,向国外学术界宣传了我国优秀的藏医学传统知识,纠正了国际上对藏医药的错误认识,以有理有据的研究成果,驳斥了西方社会提出的“西藏文化灭绝论”的谬论,促进了藏汉民族团结,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中药炮制与药性相关性及其饮片质量评价模式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肖永庆、李丽、张村、林娜、梁日欣、隋 峰、刘 颖、栾 兰、 刘春芳、殷小杰、于定荣、麻印莲、顾雪竹、逄 镇、陈东东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该研究以大黄等数种中药饮片为范例,以各饮片炮制前后的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变化为切入点,将成熟经典的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揭示炮制改变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变化规律,并以规律为纽带剖析中药炮制与药性改变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炮制原理研究和基于炮制原理的具有个性特色的饮片质量评价模式。利用具有饮片个性特色的质量评价方法,使生片和制片的质量评价内容更具专属性,质量评价标准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多家饮片生产企业利用该成果进一步规范了饮片生产工艺,完善了饮片质量评价及控制方法,为构建中药饮片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稳定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用方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表论文75篇(其中SCI 8篇),他引255次、下载13000余次。获得1项发明专利(201010255098.7)。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3名、硕士15名。 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方案临床与基础研究及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主要完成人:林兰、倪青、魏军平、冯兴中、霍蕊莉、苏诚炼、李鸣镝、王师菡、陈思兰、张润云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本成果属“中医内科”范畴。项目研究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原则,以糖尿病病证结合研究为基础,开展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方案与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机理的系列研究。主要成果内容:(1)参照EMB系统评价的方法,对当前现有糖尿病相关标准、辨证论治和临床疗效评价术语进行研究,归纳、整理、完善后,形成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及操作规范,同时参照糖尿病诊疗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相关内容,建立糖尿病中医文献临床诊疗知识库,研究糖尿病辨证规范化和临床症状体征标准化、客观化测量方法,形成“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方案”。(2)采用上述诊疗方案,采用随机交叉对照试验方法,验证了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方案的疗效。(3)基于病证结合原则,分别进行滋阴清热(清润方)降低血糖(阴虚热盛证—高血糖状态)、益气养阴活血(滋益方)改善微血管并发症(气阴两虚兼瘀证—微血管并发症)、阴阳双补(双调方)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阴阳两虚兼瘀证—大血管并发症)进行基础实验研究,证实其疗效机制。(4)在全国14家医院进行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糖尿病中医防治整体水平的提高。 该研究发表论文27篇,累计服务患者43万人次,累计经济效益2.54亿,创收6783万元。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6人,硕士23人,进修和规培医生174人。 基于肾生髓、髓生血理论治疗地中海贫血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零三医 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 主要完成人:吴志奎、张新华 、胡镜清、张俊武、王文娟、方素萍、马艳妮、尹晓林、刘咏梅 奖励名称及等级: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高、危害最大的单基因遗传病,致死、致残率极高。 对比国内外少数案例临床报道,本项目基于“肾生髓、髓生血”理论,在高发区历经25年临床实践,开展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地贫的临床规范研究,以国际公认的诊断与疗效标准进行评价,累计治疗地贫600余例 ,取得了领先的临床研究成果。 研究首次对中医药治疗地贫从理论基础、核心病机、治则治法、作用特点和可能机制等提出了较明确的理论认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有效治法,填补了国际植物药治疗地贫空白,在国际单基因遗传病临床治疗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 依托多项国家基金,从整体效应、基因突变与疗效关系、骨髓有效造血、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诱导红系分化等不同层面,探讨了中药治疗地贫的疗效特点和作用环节,使中医药治疗地贫整体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益髓生血颗粒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治疗地贫有效中药制剂,在高发区解放军303医院等多家医院应用,获明显社会效益。 该研究属中医药治疗疑难病领先的优势项目,获行业内和学术界高度认可,国内外影响广泛。课题组在核心期刊共发表相关论文74篇,其中SCI收录9篇,,培养研究生11名, 参加国进行学术会议10次。 针灸理论文献通考——概念术语规范与理论的科学表达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赵京生、杨峰、李素云、张树剑、张建斌、刘兵、岗卫娟、张立剑、冉升起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研究在收集整理300多部先秦至清的古代文献基础上,对入选的576个针灸基本概念术语,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逐一分析并给出释义;研究围绕学科关键概念术语和理论问题,阐明了理论概念术语形成背景、本义与演变、影响因素、使用状况等,为现代理解认识提供了客观和全面的历史解释与文献依据。形成了《针灸学基本概念术语通典》为主,及《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针灸学基本理论》、《针灸理论解读:基点与视角》等专著;发表论文33篇。建立了古代针灸语料库、先秦两汉非医文献针灸相关资料库及针灸术语库。对促进针灸文献与理论的基础研究,以及针灸标准化和国际化建设具重要意义,为针灸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获201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该成果在国内率先开展针灸概念术语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与深度分析,完成具一定权威性的文献立典,整体研究成果填补该领域空白,有力促进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发展。为明确概念,规范术语,发掘针灸理论科学内涵,提供了丰富资料和文献依据,也将在针灸的教材与工具书编纂、标准化建设、跨学科交流及国际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温阳益髓法结合软骨移植治疗膝骨关节炎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 主要完成人:张洪美、荆琳、张淳、何名江、齐越峰、单鹏程、陈文学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项目组均发现:“温阳益髓法”对软骨细胞的增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从而弥补自体软骨移植技术不能修复移植部位之外的关节软骨和阻止术后关节软骨继续退变的缺陷。“温阳益髓法”结合基因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生物力学技术等多种技术方法,吸取各个学科知识,采用综合疗法,可以提高关节软骨修复的质量。课题根据回顾性研究的结果,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设计了严格规范的临床试验,借鉴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整理临床研究资料,进行多方面平行比较,强调从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卫生经济学、伦理学等方面综合评价。从而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的优势和特色,规范了其治疗方法,并在临床上逐步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该治疗方法已在国内6家以上医疗单位使用,已成为治疗临床骨关节炎的主要手段。发表论文6篇,培养研究生13名。 雷公藤活性成分的抗风湿病情改善作用及机理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林娜、刘春芳、孔祥英、吕爱平、陈卫衡、王建竹、莫淡雅、张彦琼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研究首次证明了雷公藤最主要的免疫活性成分雷公藤甲素具有缓解RA病情、抑制关节滑膜炎症、防止或减缓关节结构破坏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样作用。同时,从RA的关键病理环节入手,阐述了雷公藤甲素抑制关节滑膜炎症和血管新生,调节软骨基质降解和破骨细胞分化系统,抑制炎症相关信号通路活化、降低炎症反应级联和循环的相关作用机制。研究尚发现雷公藤甲素兼具部分症状改善药和糖皮质激素样效用、单用与甲氨蝶呤或地塞米松相比具高效低毒优势、联用效果更佳的作用特点。 该成果以临床疗效为导向,在国际上最早报道雷公藤DMARDs样作用的实验证据(Lin N. Arthritis Rheum.2001),相关结论与被预言“将改变全球RA治疗策略”的临床循证医学最新研究成果相符(Lv QW. Ann Rheum Dis.2014),体现了项目研究的原创思想和触及RA前沿领域的学术敏感。成果已被多家临床单位用于治疗参考,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44篇( SCI收录18篇),引用共计487次;培养研究生12名、博士后3名。这对指导雷公藤的合理用药、促进其分子药理学机制发展及进一步的国际型DMARDs中药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有助于推进雷公藤的国际发展进程。 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疾病防治手册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武警总医院 主要完成人:汪卫东、郭蓉娟、王米渠、许建阳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8年5月25日至30日,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奔赴四川灾区,先后到德阳、绵竹、都江堰、江油等重灾区进行调研,了解如何利用相关中医心理知识参与紧急心理干预和灾后心理重建工作,短短几天中,深入各灾民安置点,筛选患者,并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心理干预工作。这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50份,掌握了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随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心理医疗队于6月6日至6月22日在德阳展开工作。先后到德阳、汉旺镇等地,深入灾民安置点和小学进行中医心理危机的探索,团体干预1401人次,个体治疗327人次;收回量表248套、992份。根据这些资料以及在当地从事中医心理干预的直接经验,编著了《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疾病防治手册》, 本书温故知新,创立中医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治疗实践; 中西结合,充实中医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治疗需要,切合实际,建立中医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治疗规范;深入探索,完善中医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治疗方法。书籍的主要包括上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中篇灾后心理疾病治疗,下篇心理干预与治疗技术,附篇常用心理评估量表,并论述了具有具有中医特色的本土化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成果,“ 中医情志干预方法”,亦即“情志疏导八法”, 供今后紧急心理危机干预作参考。 本书于2008年7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于全国,全书共10.7万字,由于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而畅销。到2013到共发行近15000册。从出版状况可以看出该书深受全国中医工作者的推崇。 论民族医药(医学类型和表达范式的比较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梁峻、郑蓉、庄乾竹、刘学春、郑琪、李良松、包哈申、张磊、崔京艳、孙灵芝 获奖名称及等级: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本成果从思维、技能、文化等层面,梳理出7个文化圈(文化类型),即藏蒙傣佛教医药、维回哈伊斯兰教医药、百越各族(壮、侗、布依、水、仫佬、毛南、黎等)医药、炎羌(羌、彝、土家、白、纳西)医药、苗瑶畲医药、朝鲜医药、通古斯萨满教医药文化类型。这些类型都建立在传统自然哲学基础之上,如元气本体论、阴阳二元平衡论、三素三根三生万物的三维认知方法、四塔四大物质及两仪生四象的四维四象理论概括、五行间生克制化逻辑关系以及色、识、受、想、行五蕴五明精神理念的相互关联、三才而两之构成的六气六元学说等。认为以共性思维特征都可进行规范并制定相应标准。以民族医药共性标准为准绳,各自的个性思维、知识、技能就可制定其独特优势标准。本成果还对8个古老民族濒危医药文化遗产进行了发掘,如由蒙古族部分传承着的匈奴、东胡族休克复苏、正骨等特色疗法;由维吾尔族部分传承着的突厥回鹘医药学术;由锡伯族部分传承着的鲜卑医药传统;由满族部分传承着的渤海国和金代以来的肃慎医药学术;党项、契丹民族留下的医药文物制度等文化遗产。本成果初步清理直观归纳演绎辨证逻辑方法、类推方法在各民族医药类型中程度不同的体现和应用例证,同时论述了民族医药政策。 补肾方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及新药研发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岐黄制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谢雁鸣、王和鸣、邓文龙、鞠大宏、魏戌、沈霖、支英杰、宇文亚、廖星、姜俊杰、王建农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以“肾主骨”理论为指导,通过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区6447 例次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阐述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基本证候特征,初步建立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风险评估模型。发现CTR AA 基因型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高危人群的遗传学基础。首次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偶联信号传递的角度揭示了“肾主骨”机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了骨质疏松症蛋白质相互作用及预测分子复合物通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骨碎补单味药中发现了骨碎补总黄酮是促进骨细胞形成的活性物质,并揭示其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其主要成分柚皮甘在大鼠体内作用时间长。骨碎补总黄酮制备过程中,形成了SFDA“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工艺的部分标准。完成Ⅱ类(现5 类)中药新药强骨胶囊的研发,进行了大样本的RCT有效性、安全性及其作用机理相关研究。 编制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取得了名称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槲蕨有效部位及其提取方法”一项国内发明专利和四项国际发明专利;两项新药证书,发表论文139 篇,SCI 收录8 篇,国内核心期刊131 篇,培养博士12 名,硕士13 名。 刘志明通阳活血法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验传承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主要完成人:刘如秀、刘志明、王阶、胡元会、李军、刘金凤、汪艳丽、王彦云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研究系统整理国医大师刘志明学术思想,并进行多项创新性研究。从采集的500余份病例中提炼刘老学术思想,精解理法方药,形成既反映刘老学术思想又体现个体诊疗特色的学术专著,总结出刘老治疗心系疾病、湿热病证、发热病证、慢性肾炎、老年病等学术思想,提炼治疗病窦、冠心病有效经验方—强心复脉方、冠心爽合剂。自1999年,课题组从临床与基础两方面对强心复脉方进行整体、细胞、分子、基因等水平研究。临床研究证明该方安全有效,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安装起搏器;多层次基础研究明确了该方多作用途径整合效应。在研究过程中,原创“甲醛加压注射渗透法”制备窦房结慢性损伤模型,丰富病窦造模方法学。 该成果具有广泛社会经济效益,强心复脉方已获得院内制剂临床批件及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转让,为患者节省医药费约2万元/年/人,转让创收120万元,产生上千万经济效益;造模方法和冠心爽合剂均已申请专利保护;历经20余年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SCI收录3篇,IF最高3.753),出版专著2部,培养研究生30余名,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吉林省肿瘤医院 主要完成人:花宝金、侯 炜、郑红刚、周雍明、李丛煌、王沈玉、解 英、张 越、林洪生、关天宇、张美英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研究采用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542例晚期(ⅢA -IV)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西医队列260例,中医队列114例,中西医结合队列168例。以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生存质量为主要指标,观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其优势人群。研究结果表明,以治则统领,根据治疗阶段不同,选用与治则相应的中药治疗,对于晚期非手术肺癌患者能够改善体力状况、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具有增强放化疗疗效的作用趋势,能够延长生存期。采用单纯中医药治疗在疾病进展和总生存期方面不劣于西医治疗,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研究结果证实: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年龄较大、体力状况较差的患者可酌情选择单纯中医治疗。 本成果形成了基于现有证据并达成专家共识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治疗规范(《肺癌中医临床路径》及《肺癌中医诊疗方案》)。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SCI收录2篇,培养研究生16名。 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案优化及质量控制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翁维良、谢雁鸣、田元祥、支英杰、陆芳、武常生、李睿、宇文亚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成果建立了临床研究设计方案优化方法,效度与信度较高,可以发现问题,使研究设计更合理,重点更突出。建立了中医临床研究过程中的四级质量控制模式,四级监查与联合监查结合,力保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及保障研究数据客观、准确、及时、完整,结果真实、可信。建立了一套中医临床研究课题质量量化评价方法,能够对项目或课题进行整体量化评价,给出质量高低的名次顺序,说明所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课题质量可视化表达方法,可以将研究课题的质量等级及监查数据以雷达图的形式图形化展现,容易掌握。课题成果凝练出版《中医临床研究实施方案设计与优化》和《中医临床研究实施过程质控与管理》已成为中医药推广应用的行规。 该成果被政府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支撑计划办公室采纳应用,并应用于中医治疗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多发病、外治法、慢病行业专项等,提高了临床研究质量、真实性与可信性,提高了临床科研执行能力,提高了科研人员的诚信意识,整体提高了科研的水平。发表论文36篇,出版著作2部,论文下载7373次,被引用216次,单篇下载619次,登记软件著作权2个。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2名。 迷走神经和胃肠激素在耳-体穴电针调节胆道系统功能中的作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朱元根、荣培晶、张和平、贲卉、李燕燕、董来成、徐青燕、叶燕燕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采取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在临床上采用耳–体穴电针的方法治疗胆道系统功能障碍,取得较好的疗效。之后,进行了动物实验。利用胆石症、胆汁排出不畅的模型,测量胆道不同部位的压力,记录Oddi括约肌肌电变化、胆汁排出量等,观察针刺对相关指标的影响。实验证实,迷走神经作用是电针效应的重要作用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体液物质调节也在起重要作用。 通过对外周迷走神经在针刺调节胆道系统功能中的作用,以及体液因素(胃肠激素中的胃泌素)对针刺调节胆道系统功能影响的观察显示,耳穴和体穴结合应用,对于充分调动神经和体液两方面的作用有重要意义。前者侧重于神经方面,后者则侧重于调动体液因素。神经-体液的共同作用,成就了临床上针刺治疗的及时效应,以及相对持久的针后效应。 本项目的部分研究工作,是与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协作。获得1996年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南通市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临床上提倡的方法曾被多家临床医院推广应用。理论研究成果,曾被«实验针灸学»教材第一、二、三版本引用,至今仍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应用。同时还被耳针专著«中国耳针学»引用。 多种分离分析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纯化鉴定中的组合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主要完成人:巢志茂、吴晓毅、王尉、王淳、周晓晶、林楠、刘海萍、杜宁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在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系统、合理地应用多种分离、分析技术的组合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该项目采用硅胶柱层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的组合进行了2种中药18个成分的分离和纯化,并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和多种核磁共振等技术的组合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采用薄层色谱进行了36种油性中药系统的定性鉴别;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了3个成分的富集和纯化;采用逆流色谱分离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组合进行了9个成分的制备;采用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的组合归属和确认了4个成分;以高效液相色谱为基础,组合正交设计技术一次性制备了5个苷类成分,组合采用紫外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分别进行了4个和3个国家标准样品的定值。形成1项专著、1项授权发明专利,6篇SCI论文,7篇核心期刊论文,7项国家标准样品,1项院级成果奖,培养4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