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科技成果
2022-12-29
中国中医科学院5项成果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2月23日,2022年度“步长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在第十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上隆重颁发,中国中医科学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所获一等奖数量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上取得的历年最好成绩。此次获奖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实力,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中国中医科学院将以做大做强为战略目标,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科研规范化管理水平,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取得更多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 颁发2022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益气活血、解毒通络法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及机制研究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项目完成人:吕文良、姚乃礼、韩东、李娟梅、刘映霞、汪青楠、聂红明、赵鑫、武庆娟、汪九重、邢练军、陈兰羽、李京涛、白宇宁、邓欣、曹正民、李彦波、冯佳琪、王宁、刘婧 慢性肝病是全世界面临的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的共同病理基础,因此,肝纤维化的防治是阻断慢性肝病进展的关键。本团队围绕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综合防治这一关键医学问题,精研历代医家防治肝病经验,凝练总结主要完成人多年临证体悟,先后通过科技部“九五”至“十三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自然、北自然等课题支撑,开展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获得开创性成果。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基于中医肝络学说及原创性中医火候学理论,提出肝纤维化“气虚血瘀、毒损肝络”的核心病机;(2)结合现代医学揭示肝纤维化“湿-毒-瘀-虚”病理因素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疾病病理机制的相关性;(3)确立益气活血、解毒通络法为肝纤维化核心治法,创研益气活血、解毒通络法系列方药,通过多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验证本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实现代表方药的临床转化应用;(4)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合作,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力药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阐明益气活血、解毒通络法治疗肝纤维化科学内涵。研究成果获14项国家级课题、11项省部级及院所级课题支持,在15个省市、30余家医院临床推广使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74篇;编撰相关专著14部;发布团体标准3项;专利1项;培养学术骨干及硕博研究生百余名,建立了一支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在全国学术会议进行学术报告39场,惠及医师50余万人次,起到行业引领和示范作用。本研究处于国内肝纤维化研究领域开拓及领先地位,引领并切实推进中医、中西医防治肝病起到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视网膜静脉阻塞关键证候机制与创新诊疗策略研究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项目完成人:谢立科、彭清华、郝晓凤、谢学军、吴星伟、彭俊、姚小磊、黄少兰、邓亚平、陆秉文、舒婉婷、袁航、周亚莎、张孟姣、祁怡馨、秦睿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第二大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本项目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资助,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谢立科、郝晓凤团队联合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基于气-血-水-痰-瘀-虚在疾病发展的演变规律,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关键证候机制及创新诊疗策略系统研究。早期提出络损积阻病机,创新发展络脉之积理论,主张祛积通络治之。中期提出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活血化瘀治之; 合并黄斑水肿(ME)者提出水血互结病机,主张活血通脉、利水明目。晚期提出脾肾亏虚兼血瘀病机,同补先后天之本,使精气充足,目则能视。研发新药——丹红化瘀口服液,于2010年收录于《中国药典》;并分别进行院内制剂祛积通络颗粒、散血明目片和灵杞黄斑颗粒的研发。项目组制定RVO中英文指南共3部。主编教材等专著30余本。公开发表RVO相关论文156篇,影响因子共计263,总引用次数708次;国内外学术推广100余次;获得专利2项。相关药物应用20年,经济效益超10亿元。团队将再接再励,勇毅前行,继续开展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与机制研究,深入开展院内制剂及中药新药研发,引领并推动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中西医结合领域发展。 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活血温通法改善冠心病缺血微环境促进心肌损伤后再生修复机制研究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项目完成人:姚魁武、段锦龙、王擎擎、刘甜甜、李成、李娜、张晓彤、周思敏、林建国 冠心病目前仍然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冠脉介入治疗,关注点大多在大血管的斑块阻塞,某种程度上这些治疗措施在缓解缺血症状、改善运动耐量方面仍有一定局限性。改善缺血微环境,减少缺血后心肌细胞的丢失,促进损伤后组织的再生修复是治疗的关键。本项目组历时10余载,以多项基金为依托,围绕“中医药改善冠心病缺血微环境促进心肌损伤后再生修复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依据“阳微阴弦”“祛瘀生新”的传统理念,创新性提出冠心病“活血温通”的有效治则,达到“以温为通,以温促通”的目的。本项目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建立了立足冠心病缺血微环境和心肌损伤后再生修复的系列研究体系,从改善梗死区微环境(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肠道微环境)、抑制重构、抗心肌纤维化、促进血管新生、建立侧支循环提高心脏功能、缩小心梗面积等角度挖掘有效治疗靶点,以此来阐明中药复方改善心肌缺血、保护受损心肌的作用机制,首次揭示冠心病“活血温通”治则生物学基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初步确定Sirt1是促进心肌再生的有效靶点,并验证了活血温通法可激活Sirt1、改善心肌微环境。目前,相关成果推广到多项国家级课题,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部分论文得到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等国际权威杂志正面评价并引用。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还优化了冠脉缺血的造模方法,提高了成模率和模型均一性,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项目发表的一系列成果促进了Sirt1信号通路逐渐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心脏再生修复医学领域的发展。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生13名、硕士生30名。项目组应邀在国内外做专题报告60余次,具有较好的学术引领和社会效益。 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基于药效成分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与标准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福建承天药业有限公司、昆明龙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完成人:王智民、高慧敏、陈两绵、刘晓谦、李安平、王德勤、朱晶晶、秦文杰、闫利华、傅驿钦、冯伟红、樊献俄、李春、张伟、张永欣 针对中药的药效物质研究和质量控制中存在的行业共性关键问题,在创建与传统功效相关的药效物质快速发现方法、多成分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突破,显著提升了中药质量控制水平,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主要科技创新包括:(1)集成应用在线鉴定-AI虚拟筛选-定向制备-活性验证策略(ISPAV),明确了重楼、苦参、泽泻等10种中药材及其制剂(如复方苦参注射液)的药效物质,分离化合物373个,其中新化合物108个;发现候选药物DZY-02,并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助;研制了10种对照物质的规模化制备技术。(2)创建适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控制新方法:为解决多指标质量控制时对照品短缺和检测成本高等问题,2006年创新性提出一测多评法及其系统的方法学程序,使之成为中药质量评价研究新方向;以木通皂苷为例探索了组分对照品用于中药质量评价的研制思路与方法,为解决对照品短缺提供其他替代方案;建立了基于肠吸收成分的质量评价指标选择方法(SEMAC),研制了相应设备并制定了SOP,将其推广应用于DZY-02、扶正消症方等多个品种的质控指标选择。(3)全面提升苦参、重楼、穿心莲、泽泻等10种药材和饮片20项标准,被收入《中国药典》,为标准引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示范。项目执行期间,授权专利19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38篇,单篇论文最高被引频次661次,6篇入选F5000论文,培养硕、博士生34名,一测多评法成为《中国药典》2015版和2020版重点推广应用的技术。项目成果应用于相关药材基地建设及其中成药产品的质量提升,近三年实现经济效益39.39亿元,新增利润3.71亿元,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基于“3M”模式的中成药临床药理创新体系构建与应用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常州附属医院、东南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项目完成人:王永炎、王忠、赵超、王跃飞、苏薇薇、申春悌、刘骏、于亚南、陈炳为、李兵、郭剑、姜苗苗 中成药成分复杂,临床疗效多表现为“多作用靶点、低效应强度”,其临床定位不清,临床证据级别质量不高,临床疗效机制不清,导致中成药临床疗效取得国内外共识认同较差。因此,王永炎院士领导项目组从2009年起,以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课题“丹红注射液IV期临床试验”为示范研究,提出“肯定疗效,规范标准,发现机理”原则,成功构建整合“基于机制(Mechanism)的临床试验设计”“临床试验数据监查(Monitoring)与精准决策规范”以及“以网络模块(Module)为核心的复方临床疗效机理分析技术”的“3M”模式中成药临床药理创新体系,实现了中成药临床药理全过程、高质量的“基础到临床”“临床到基础”的双向转化,开辟了结合现代技术和中医药特点的临床药理学研究新领域。项目执行期间,在Signal TransductionTargeted Therapy, Pharmacology Research等SCI期刊发表中成药临床疗效评价及临床机制研究论文26 篇(Q2区以上17篇),中文核心64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8.12分。出版论著1本,获得国际、国内发明专利6项,软著1项,团体标准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该研究模式推广应用到5项国家级课题及10余个中成药品种,近3年来应用品种经济利润超20亿元,被国内多个专业媒体报道,创造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2022-12-19
中国中医科学院2项成果荣获华...
12月15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关于2022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奖励的决定》发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柳长华牵头完成的“基于知识元的中医古籍知识组织理论与实践”成果荣获华夏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卢建新牵头完成的“健脾解毒法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成果荣获华夏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据悉,华夏医学科技奖是经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设立和主办的全国性医学奖项,奖励在医药卫生健康科技领域中推动自主创新、科技研究、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迄今已成功举办12届,共计703个项目获奖。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具有直接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至今已有2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 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基于知识元的中医古籍知识组织理论与实践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项目完成人:柳长华,王凤兰,丁侃,顾漫,徐春波,杨继红,宋白杨,申玮红,罗琼,成莉,古求知,周琦,刘阳,陈婷,高宴梓 中医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疾病诊疗知识。然而中医古籍数量巨大,有1万余种之多,其中约有1亿2000万条知识元,从海量数据中精准获取知识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与痛点问题。研究团队利用交叉学科优势,持续近20余年,历经三代学者,将信息技术中的知识元及元数据理论引入传统的中医古籍整理中,开创性地构建了基于知识元的中医古籍知识表示理论与技术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地解决了古籍知识获取与运用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形成了三个理论与技术创新,实现面向古籍的知识组织与管理。此外,以一类概念为核心,梳理、界定各类中医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构建了中医古籍词表,形成基于古籍的叙词表体系;研发了“史料爬梳助手”,以解决基础学科工作者对中医药知识出处与历史沿革考据耗费大量时间成本的困境;研发了11件包括面向智能化的中医古籍整理及知识表示规范文件,为不同语种(蒙医药、藏医药等)协同高效的知识组织与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 该项成果形成技术发明专利1项,论文50余篇;软著12项,理论性专著1部。构建了中医古籍知识决策系统、图文对照阅读系统、中医古籍知识库系统。累计人工精细化加工中医古籍600余种之多,形成知识库、中药炮制知识库、名老中医经验知识库、中医图像知识库等。构建近千余种中医病种的相关诊疗防治知识体系,该知识库累计登录达10余万次。研究成果应用于全国20余家三甲医院,构建各类专病知识库30余种;临床指南病种100余种;培养硕、博士、博士后100余人;培养交叉复合型全国骨干人才1000余人,出版发行250余种中医古籍著作。 该成果将传统与现代高度融合,构建了基于知识元的中医古籍知识组织理论,形成一套技术方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证明知识元理论的科学性,激活了基础学科领域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命动力,是该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获奖项目:健脾解毒法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 项目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项目完成人:卢建新,张亚强,宋竖旗,朱赫,石培琪,祁雷磊,戚骁,安一方 前列腺癌(PCa)是老年男性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居泌尿系统肿瘤第一位。晚期PCa的治疗仍然是临床难题。团队历经近20年科研攻关,从中医理论、临床和疗效机制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晚期PCa进行了系列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 通过反复临床实践,我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奠基人刘猷枋教授最早提出“虚―湿―瘀”的PCa新理论。组方前列消癥汤治疗晚期PCa。卢建新教授传承恩师刘猷枋、张亚强教授前列腺癌“正虚邪毒”的核心病机,以及首都国医名师高荣林教授“调脾胃”的学术思想,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及中药药理研究,强调在晚期PCa患者应慎用补肾壮阳药物,明确提出中医“补脾代替补肾”辨治晚期PCa。相较于前辈的经验,不仅明确了“脾”的重要地位,也强化了扶正药的用药范畴,扩大了中医治法。 研究团队开展健脾解毒法治疗晚期PCa的临床探讨,累计244例临床观察表明,前列消癥汤可改善PCa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通过体内、外实验相结合,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细胞―基因―干细胞水平探讨前列消癥汤治疗PCa的疗效机理;在北京科委重大项目基金的支持下开展了RCT研究,印证了健脾解毒法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获得更高质量研究证据支持。 整个研究包括:理论基础研究、临床实践研究、疗效机制研究、高质量证据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本项目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SCI2篇,文章被引267次;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9项科技项目支持,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8名,博士后2名。
2022-11-25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荣培...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公布,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荣培晶主持完成的“脑病耳治的效应机制及临床应用”项目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获奖成果是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成果凝练完善而成,是针灸与脑科学领域交叉融合的成功典范,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学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项目完成人:荣培晶、李少源、王瑜、方继良、朱兵、李亮、何伟、王俊英、张金铃、曹炀
2022-11-18
中国中医科学院付长庚荣获第十...
11月12日上午,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仪式在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式上举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付长庚获奖。 据悉,中国青年科技奖由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提议设立,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同设立并组织实施,旨在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表彰奖励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届,每届表彰不超过100名。 付长庚针对病证结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缺失的行业瓶颈问题,开展冠心病血瘀证病证结合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的系统研究,首创系统文献研究、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专家共识、随机对照临床验证有机结合的现代疾病中医证候研究新模式;在国内率先建立可用于量化诊断和证候疗效评价的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曾入选国家人才培养计划青年项目。相关研究成果被推荐为行业标准,推动了中医标准化进程。 中国中医科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围绕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激励机制,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12
2022.07
2022.07.12
中国中医科学院2021年度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成果简介
2021年度,我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32项,其中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8项、学术著作奖4项、政策研究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7项,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10项。部分项目介绍如下: 针灸临床评价体系创建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陕西省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 主要完成人:刘志顺、何丽云、苏同生、闫世艳、赵吉平、孙建华、章薇、周仲瑜、陈跃来、刘佳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针灸临床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成果的形成集国内50余家高校、研究院所与医疗机构,围绕“评价”与“转化”两个难点,历时12年在11项科研基金支持下完成。创建了针灸临床评价“阶梯递进”增强证据强度的评价模式、理想世界与真实世界“两法并举”的策略,以及“假针刺对照”设置等十五种适宜评价方法,解决了针灸治疗方案从临床实践中发现、优化、净效应评估以及推广应用的诸多共性难题。首创“针灸临床研究管理规范”作为针灸临床研究的标准,成为针灸“技术操作型干预”临床评价的基石;创建国际一流的针灸临床评价策划、组织、质控与数据分析的共性技术平台,集成为“针灸临床评价体系”,并在55种病症的83项临床研究中应用。瞄准国际难治性病症,以针刺治疗难治性便秘、女性尿失禁、过敏性鼻炎、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等优势病种为切入点,以“针灸临床评价体系”为支撑,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阳性结果连续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发表,开启了我国学者在知名期刊发表针灸高质量临床研究文章的先河,在国内外提升学术影响力。勇于创新转化机制,使研究成果通过“临床指南”、“专病门诊”、科研“医联体”、“专业社团组织”快速辐射到全国,并在“一带一路”沿线通过世界针灸联合会的组织,建立“高层引领、学术交流、教育为先、民心相通”的国际传播新途径,开创中医针灸国际传播新格局,推进针灸走向国际,目前已经传播到35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引领了针灸临床研究方向,确立我国在针灸领域的领导地位。 项目实施以来,发表文章197篇,其中SCI文章90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4.401,总影响因子371.97;被引近3000次;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项。国家标准与团体标准13项;在 22个省市自治区的42家医院建立了28个针灸专病门诊,4家医联体共辐射117家基层医院;成果的部分内容进入2016、2017年中医药十大新闻,使研究成果通过“临床指南”、“专病门诊”、科研“医联体”、“专业社团组织”以及“一带一路”沿线世针联会员组织快速辐射到全国,传播到35个国家和地区。 图1 针灸临床评价体系创建与应用创新点 基于整合策略的活血化瘀代表方剂复杂作用解析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杨洪军、吴宏伟、张晶晶、卫军营、郭非非、唐仕欢、张方博、郭娜、李贤煜、王益民、张旻昱、卢朋、张毅、刘峰、于娟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基于整合策略的活血化瘀代表方剂复杂作用解析研究”项目,取得以下3个方面的科研创新成果: 1、基于“方剂-分子网络-效应”关联的整合研究技术,发现丹红抗急性脑缺血、急性心肌缺血主要病理环节的关键靶标,并整合分析揭示丹红抗心脑血管缺血损伤的共同分子网络、关键靶标及核心环节。(1)构建数据驱动的“方剂-分子网络-效应”异质网络分析方法,解析丹红异病同治(脑心同治)的生物学基础;(2)将CatTFREs高通量转录因子分析技术应用于丹红抗脑缺血研究,发现Pbx1、Atf1、Nfyc 等关键转录因子;(3)首次采用CatTFREs方法和转录组测序技术整合策略,发现丹红抗抗氧化应激损伤中的关键转录因子;(4)采用网络整合分析,解析丹红抗脑缺血与心肌缺血的共同分子网络及病理环节,发现在动物和细胞层次,丹红通过细胞周期、细胞骨架、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过程发挥作用;(5)采用RTCA系统动态检测技术,采用GPCR受体过表达细胞系,首次发现丹红抗心肌肥大的“直接靶标”ETBR和AT1R。 2、基于“肠吸收-网络预测-活性评价”整合研究技术,解析脑心通胶囊、益心舒胶囊的药效物质基础,辨识药效成分。(1)基于“肠吸收-活性评价”分层次解析脑心通胶囊物质基础与药效活性关系,发现桂枝及其香豆素的抗血小板活性;(2)基于“肠吸收-网络预测-活性评价-分子机制”整合研究策略,发现发现五味子甲素、乙素抗心肌肥大作用。 3、基于代谢组整合分析技术,从整体上解析脑心通胶囊、益心舒胶囊的抗脑缺血、抗心力衰竭的代谢调节机制。(1)基于“代谢数据库构建-非靶向分析发现-靶向分析验证-代谢调节酶核验”代谢组整合分析策略,整体解析脑心通胶囊抗脑缺血的代谢调节机制,发现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为脑心通胶囊抗脑缺血的重要靶标;(2)采用“非靶标分析-质谱成像靶向验证”的整合策略,从空间上精准解析益心舒胶囊抗心衰的代谢调节机制。 本项目相关技术已经在22家企业的24种产品中获得应用,技术服务合同经费达3097万人民币。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论文33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5项;获得卫计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各1名。 图2 丹红注射液异病同治(脑心同治)生物学基础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及其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中药有限公司、河北中医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湖北中医药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皖西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黄璐琦、詹志来、康利平、郭兰萍、杨健、周海燕、郑玉光、缪剑华、刘洋洋、刘大会、康传志、张元、韩邦兴、杨光、乐智勇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本项目针对当前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体系缺乏(较多常用中药材缺乏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原有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不适用当前药材生产流通实际情况、规格分级缺乏系统研究)等问题,选择常用大宗药材开展市场调研和深入研究,进行了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的构建工作:(1)构建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传统经验鉴别数据及实物库。通过历代医籍资料的系统本草考证,挖掘整理了229种常用药材传统品质评价的经验;对全国300多个药材道地与主产区以及17个药材交易市场进行了7000余批次的调查取样,完成6万套性状数据测定,构建了中药材传统品质经验鉴别数据及实物库;首次以附件的形式在标准内将传统经验加以传承。(2)创新基于传统性状的内在多元品质因子多维度关联性分析的药材等级评价体系。首次通过本草考证、性状鉴别、显微鉴定、成分分析、光谱测定、燃烧热解及辐射光谱、药理药效、生信分析、临床疗效等多维度人工智能关联分析对丹参、牡丹皮、黄芪等30余种药材的品质进行研究。如阐释了叶绒比10:1的5年陈蕲艾燃烧性能佳的科学内涵,建立了利用燃烧热解值预测临床疗效的数学模型,为利用现代科学阐释传统经验并制定不同规格等级药材标准提供了示范研究;(3)创新基于同位素质谱、卟啉-近红外光谱及质谱代谢组学方法的药材产地规格的精准识别技术体系。针对不同产地规格的药材难以准确区分的问题,首次将稳定同位素及卟啉-近红外分析体系引入市场中药材产地规格的鉴别,识别准确率提高至90%以上。(4)系统构建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体系。建立了全球首个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ISO国际标准,首次制定国内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编制通则行业标准,完成229种常用中药材的规格等级标准制、修订,填补了150多种中药材规格等级标准的空白。建立的国际、行业、团体全覆盖的新时期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体系在26个省市中药企业、检验机构进行了推广使用,累计带动行业经济效益20多亿元。 图3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 补肾除湿法结合软骨修复技术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主要完成人:张洪美、荆琳、何名江、秦伟凯、董永丽、王秀均、单鹏程、艾奇、潘丽、刘兴兴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课题组经数十年临床经验及科学研究探索,针对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补肾除湿法结合软骨修复技术进行治疗,总结出一套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理论创新:课题组将膝骨关节炎的病机特点进一步明确为筋痿、骨痿为本,痹痿并存,在治疗上补益肝肾以治本,兼以祛风除湿、祛瘀通络治标,提出“补肾除湿”的治法,并由此总结出“补肾除湿方”。 方法创新:课题组运用补肾除湿法结合软骨修复技术对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探索出一种早期膝骨关节炎确切有效安全经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将此项技术作为一项常规治疗技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关技术内容:自体软骨移植技术是目前临床治疗严重的Ⅲ-Ⅳ级软骨退变的主要方法,可提供完整的关节软骨基质和有活力的软骨细胞,重建生理性和机械性的关节软骨,并可在短期内缓解膝关节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然而病损往往不能得到100%的修复,也无法阻止关节软骨的继续退变。本项目研究表明补肾除湿方可以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和膝关节疼痛及功能评分,总有效率在83%以上;并可提高干细胞标志物ABCG-2、OCT-4、TGF-β、BMP-4和软骨中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表达水平,抑制MMPs、IL-1β和TNF-α的表达,维持关节软骨胶原表型、抑制软骨细胞凋亡、抑制基质降解、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诱导骨髓干细胞分化为软骨和成骨细胞。综上,本项目以补肾除湿方结合软骨修复技术为方案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研究证实其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提高到90%以上,实现“标本兼治”。 目前,该治疗方案已作为一项常规治疗技术在我科应用,并已在全国十余个省市四十余家医院进行推广应用16年,举办线上线下学术会议130余次,实地培训60余次,显著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降低了中晚期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其深远意义来说,该治疗方案可降低膝骨关节炎的致残率和人工关节置换量,从而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 图4 补肾除湿法结合软骨修复技术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 创新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关键技术与转化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高蕊、张俊华、陈可冀、陆芳、夏如玉、翁维良、陈大方、王毅、訾明杰、李睿、李庆娜、赵阳、孙明月、曹唯仪、林徐剑、孙娅楠、王木兰、刘捷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药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证据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石。本项目围绕中药临床评价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设计、实施、测量环节,全链条解决“发现中药临床价值、提高临床研究质量、促进转化应用”的问题。 1、设计创新:创新建立体现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特点的设计方法 采用三维“混合方法”,开展证候诊断标准研制方法学示范性研究,项目组发布《肾阳虚证诊断标准》,结合国家药物研发监管要求,创新完善中药真实世界数据利用技术与研究质量评价工具、创新中药真实世界证据评价的方法,完善伦理审查与统计分析规范,为行业提供支持中药研发的真实世界数据研究与评价全链技术规范。 2、实施创新:构建符合国际规范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研究共性技术平台,提高研究质量 针对影响中药临床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与关键问题,项目组创新建立了覆盖临床研究全流程的质量管理系统,建立了符合国内外规范的临床试验电子化数据管理平台,同时,牵头制定并发布了国际首个CDISC中医临床研究数据标准和行业首个《中医药临床研究电子数据采集与管理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规范》,为临床研究数据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高效实施垫定了基础。 3、测量创新:创新建立病证结合系统指标构建与分析方法,指导发现中药疗效特色 针对中医药整体调节的疗效评价问题,项目组提出了构建系统指标的思路和分析方法,创新在“三结合”证据体系的指导下,结合(病)疾病、(证)证候、(人)健康状态“三要素”构建系统疗效指标,多方法、多维度、多技术综合评价中药价值和优势的“3+3+3X模式”。 本项目共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6项,制定首个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数据管理国际标准,14项行业标准,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0余篇,专著6部,支撑获批全国唯一中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实验室、药监局中药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支撑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为行业培训数万余名中药临床评价人才,支撑100余家企业150项中药新药及上市后临床研究,支撑获的7个新药/医疗器械生产注册批件,直接经济效益近6亿元。 图5 证候诊断标准研制三维“混合方法”及真实世界研究全过程技术规范 解郁活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医院 主要完成人:赵瑞华、孙伟伟、刘永、时光、卢丹、武颖、王小云、李伟莉、曾诚、孟庆伟、余燚薇、杨艳环、崔阳阳、李田田、韩倩、徐彩、常欢、张娟、唐仪、吴天思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横断面临床调查,创新性提出“因郁致瘀”为EM不孕核心病机,解郁活血法为基本治法,并创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活血消异方。首次获得解郁活血法治疗EM不孕的高级别循证证据,疗效取得突破。3项445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活血消异方治疗可显著增加EM不孕患者优势卵泡数目、成熟卵泡排卵率,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缩短术后期待妊娠时间,提高妊娠率。研究结果所得妊娠率显著高于既往文献报道的保守术后期待妊娠率和IVF-ET临床妊娠率。基于临床实践,从“卵泡发育、内膜容受、盆腔微环境”关键环节,揭示解郁活血法治疗EM不孕的作用机制。系列动物、细胞实验结果证实,活血消异方可通过调控胞饮突发育,子宫内膜整合素αvβ3、LIF、HOXA10、OPN、TNF-α表达,ROS-JNK信号通路、TGF-β/smads信号通路及纤溶调控因子表达,改善卵泡发育、促进排卵、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及盆腔微环境,提高IVF-ET妊娠率及活胎率。生殖毒性研究证实活血消异方不存在早期胚胎毒性,对胎仔及围产期发育无明显毒性。 该项目获专利2项,发表论文80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56名,在国内外学术大会宣讲31次,举办国家级培训班18期,培训医生4000名,诊疗方案在全国15个地区30家单位推广应用。项目成果通过网络、科普书、医患交流会等形式广泛普及。 图6 成果介绍 基于病证结合的气血相关理论创新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刘建勋、任钧国、朱明军、郭蓉娟、刘秀华、柳景华、胡晓梅、孙明谦、付建华、李磊、苗兰、张晶晶、范晓迪、陈进成、张业昊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是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等5项国家级课题的资助下,历经10年时间,基于病证结合通过临床、基础、生物信息学三个方面对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不摄血三种证候进行系统研究。 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1、提出气-脉-血相关学说,创新发展了气血理论。在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气血理论基础上,提出 “气以脉而帅血,血由脉而载气,气血交互于脉”的气-脉-血相关理论学说;从临床、基础、生物信息学及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多维度确证了气、脉、血相关的能量代谢、血管内皮、血小板的基本生物学基础,阐释了气-脉-血的相互作用,创新发展了气血理论。 2、明确了气血失和(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不摄血证)的形成过程与机理。采用病证结合、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研究策略,从气(能量代谢、心功能、神经功能、免疫功能等)、脉(血管内皮功能、平滑肌功能等)、血(血液循环、血小板功能等)等方面动态研究气血失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发现了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的动态演变规律及生物学差异,明确了气不摄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确证能量代谢、血管内皮、血小板异常是气血失和形成的关键机制。 3、揭示了治疗气血失和病证有效方剂的气-脉-血同治关键机制。通过治疗心力衰竭、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冠心病气滞血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气不摄血证等有效方剂(益气活血方、理气活血方、益气摄血方)的机理研究,发现了方剂的作用途径与靶点,阐释了气-脉-血论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科学内涵,为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4、搭建了气-脉-血相关理论研究的技术平台。在气-脉-血相关理论学说指导下,成功制备了气血失和的证候及病证结合模型16种,整合临床、生物信息等多维数据,构建了气-脉-血相关的多维数据分析平台,开展了系列中药新药的研发及评价。 共发表论文292篇,SCI91篇,被引5360次;授权专利15项,获临床批件5个, 新药批件5个;培养研究生110名;推广应用于30余家单位,近3年取得经济效益261亿元。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与应用,达到了该领域的领先水平。 图7 主要科技创新点
12
2022.07
2022.07.12
中国中医科学院2020年度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成果简介
2020年度,我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34项,其中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7项、学术著作奖5项、政策研究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4项,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3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6项、学术著作奖1项,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奖3项,学术成果奖1项,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1项。部分项目介绍如下: 创新中药研发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盈科瑞创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刘建勋、翁维良、张保献、任钧国、仝燕、彭勍、陆芳、李艳英、张鹏、孟硕、付建华、徐立、韩笑、金龙、李军梅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创新中药研发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以临床疗效为导向,针对中药新药在组方的筛选优化、药效学评价、剂型的选择与制备、质量控制和临床评价等方面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主要创新如下: 1.创建基于循证的创新中药组方与优化新方法。 2.建立适合创新中药特点的“基源-药材-提取物-制剂”四级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3.构建治疗心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整体、细胞、分子等多维病证结合的药效学评价技术体系。 4.建立创新中药临床研究质量控制新方法。 获授权专利82项(国际专利5项),发表SCI论文38篇,研发新药品种40个,获新药证书11个、临床批件27个,制定新药质量标准38个;突破了创新中药研发与评价的瓶颈,提高中药新药研发效率和成功率,搭建了国际先进的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平台,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制药公司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大量中药新药的研发和评价,提高了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图1 主要技术创新点 中药注射剂和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聚协昌(北京)药业有限公司、天津天士力之骄药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梁爱华、高月、赵雍、解素花、蒋春红、鞠爱春、易艳、王宇光、李春英、白建疆、韩佳寅、李德坤、谢宁、张宇实、王连嵋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药注射剂和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建立了中药注射剂和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体系。主要创新如下: 1.创建了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评价和致敏物质筛选技术体系。 2.构建有毒中药的毒性表征新技术体系。 3.建立了中药注射剂和含重金属等有毒中药产品风险控制技术。 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发表论文195篇,其中SCI论文36篇,出版专著2部,获新药证书2个、临床批件6个、国家药品标准8项,完成70余项新药研发、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技术服务,其中国外项目8项。为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新药研发、中成药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国家药品监管等提供了科技支撑,取得了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图2 中药注射剂类过敏预测和控制关键技术 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上市后评价关键技术及开放创新平台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石家庄市中医院 主要完成人:谢雁鸣、唐旭东、李馨龄、王志飞、史录文、王连心、黎元元、庄严、刘峘、温泽淮、阎博华、杨薇、赵玉斌、廖星、姜俊杰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系统梳理了中药上市后评价的技术需求,从中医药理论及优势特点出发,遵循监管科学原理,攻克了高维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融合、观察性数据非线性混杂因素的控制、极不平衡数据的处理等难题,创建了中药上市后评价关键技术及开放创新平台。历经十余年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取得重要成果。 1.创建了以“证据体”为核心的中药上市后安全性评价技术,确证了代表性中成药的ADR特征和发生率,构建了早期风险预警模型 ①完成了13个中药注射剂31万例以上的前瞻性主动监测,揭示了代表性中药注射剂的ADR发生率为0.60‰-7.90‰;②完成了19个品种的SRS数据分析,构建了早期风险预警模型;③构建了13种代表性中成药的安全性证据体,明确了不同类别中成药的获益-风险;④基于临床样本,采用免疫毒理学和免疫组库技术,发现了中药注射剂人体过敏反应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揭示了过敏反应患者在IgHV基因上的特异性及何首乌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免疫组库多样性。 2.创建了以"三维四阶"临床精准定位为核心的中药上市后有效性评价关键技术,明确了代表性中成药的临床定位,确证了疗效,阐明了机理 ①完成了8个品种的高质量RCT研究,结合系统评价、真实世界研究、网络药理学等,明确了其临床定位并确证了疗效;②揭示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的不同作用通路,阐明了活血化瘀中成药应对阿司匹林耐药的作用机制;③应用人体群体PK,发现了肾阳虚患者独特的体内药代特点,揭示了强骨胶囊不同证候人群个体化剂量给药的内在机制。 3.创新中药药物经济学决策模型,证实了代表性中药的经济学价值 针对“复方”和“证候”构建了以数据包络和Markov模型为基础,解决中药多结局评价、远期疗效评价和证候评价的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关键技术,完成了3个中药品种的评价,证实了经济学优势。 关键技术应用于57种中药的上市后评价,证据支撑了39个品种修改说明书,支撑了11个品种进入全国医保和基药目录,9个品种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项目开展期间,授权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7项,出版专著7部,发布标准21部,发表SCI论文36篇、核心期刊论文515篇,产生了显著的学术辐射和引领作用;2019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新增“药品上市后管理”一章对上市后评价给予高度关注,并推动了CDE《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物研发与审评的指导原则 (试行)》的出台,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图3 创建了以"证据体"为核心的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 扳动类手法治疗常见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朱立国、张军、银河、于杰、魏戌、陈明、杨克新、王金贵、尹逊路、展嘉文、冯敏山、高景华、林定坤、卢敏、孙树椿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本项目取得主要技术成果如下: 研发腰椎斜扳手法培训系统及可控式坐位腰椎旋转复位椅,解决了腰椎扳动类手法难以评价、操作复杂的实际问题;建立了腰椎斜扳手法培训系统,首次采用力学测试方法量化腰椎手法操作,明确了核心力学参数,保证手法操作规范性。同时研发可控式坐位腰椎旋转复位椅,简化了传统坐位腰椎手法的操作流程,并增加坐位固定的稳定性,有利于手法规范和推广应用。 建立以腰椎扳动类手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中医方案,经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该方案可显著改善腰腿痛及国际公认的JOA功能评分。 率先将运动捕捉及有限元分析等生物力学方法应用于腰椎扳动类手法研究,揭示了手法“轻巧短促”、“高速低幅”的操作特征,阐释了手法治疗的作用机理。证实手法具有操作速度快、运动幅度大的特点,进一步应用离体退变腰椎节段模型及三维有限元方法,系统阐释了手法对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压力与位移的影响,促进了手法研究的科学性。 本项目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国内外论文115篇,培养博、硕士共11名,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学习班10次,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16次,培养国内外学员2400名。临床研究方案已在全国45家各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先后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案目前已纳入卫健委中医推拿疗法服务价格项目。 本项目的一系列成果,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以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为最终目标。在行业推动方面,建立了腰椎斜板手法操作规范,运用运动力学原理,提高了传统斜扳法的可操控性与可重复性;在科技创新方面,率先将运动捕捉技术及有限元分析等生物力学方法应用于腰椎扳动类手法研究,揭示了手法“轻巧短促”、“高速低幅”的操作特征,阐释了手法调整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的作用机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了11名既具有扎实中医基础同时具备良好科研能力的硕博士人才。 图4 手法演示及推广应用 常见功能性胃肠病“脑肠同调”治法创新研究与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主要完成人:魏玮、刘凤斌、杨洋、方继良、唐艳萍、张北平、时昭红、苏晓兰、侯秋科、王欣、史海霞、杨俭勤、刘涛、刘登科、牛然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创新提出“脑肠同调”治法,证实中医药“脑肠同调”可有效缓解FD和IBS患者消化系统、精神心理症状,并围绕脑-肠轴部分揭示了该治法的疗效机制。 西医学认为FGIDs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通过“脑-肠轴”相互作用导致胃肠道生理功能紊乱而引起的疾病。团队将FGIDs共同病机总结为“神明之枢失衡(脑)”、“胃肠腑气不通(肠)”,这与西医学“脑-肠互动异常”不谋而合,故提出“脑肠同调”治法。团队率先采用循证医学评价方法证实了“脑肠同调”可显著缓解消化道症状、改善精神心理状态,而且能更好地控制其复发。团队在基础研究方面率先应用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围绕脑-肠轴系统揭示了“脑肠同调”治疗FGIDs的疗效机制。在人体首次证实针刺通过增强迷走神经活性以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研究成果获国际胃肠电生理协会2018年度最高奖-“Alvarez Award”。 2.创立适合中国人群使用、融入中医理论内涵的客观、定量临床结局评价量表,填补了本类疾病中医药临床结局评价空白,首次在“概念-领域-方面-条目”构建过程中创新融入中医理论。率先构建中医药“脑-肠”多维度的疗效评价方法。 主持研制了适用于FGIDs诊疗评价的“中华生存质量量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脾胃系疾病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脾胃系疾病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肠易激综合征子量表以及慢性胃炎子量表”,研究证实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反应性。建立FD、IBS基于医生报告的症状量化推荐条目清单。获国际量表机构“Mapi Research Trust”授权翻译功能性胃肠病生存质量量表(FDDQL)中文版。完整构建FGIDs的患者报告结局和医生报告结局复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多维度评价方法。 项目发表相关文章220篇,总被引频次3630次,其中SCI文献29篇,被引135次;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牵头制订了“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等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共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中医标准化项目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参与制定了《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的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FDDQL中文版纳入《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7)》;“中华生存质量量表”被译成英文版、意大利文版、香港版等。 图5 “脑肠同调”治则 中药核酸检测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国药种业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袁媛、黄璐琦、蒋超、张亚中、张全芳、谭沛、王继永、桑维维、赵玉洋、金艳、步迅、张辉、李进瞳、周骏辉、南铁贵、白云俊、刘娟、李晓琳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药真实性鉴别是保障安全用药及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中药核酸检测技术具有客观、准确、专属性强的优点,是保障中药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自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第一个蕲蛇PCR鉴别方法起,至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第一个分子生物学检查法通则《聚合酶链式反应法》,三版药典见证了以特征性DNA片段为核心的中药核酸检测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其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中药鉴定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中药生产过程复杂、品种来源众多、质量控制难度大。本项目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在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药典委项目等资助下,针对种子种苗、药材和饮片、配方颗粒和中成药3类中药质控对象及其鉴别难点,构建了稳定可靠、高通量、低成本的模块化中药核酸检测技术体系,并形成3种鉴别应用系统,保障中药材“种的好”、“投料准”、中药质量“可传递”。 该项目完成相关课题11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和SCI收录论文61篇,授权专利29项。在此基础上构建中药质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标准体系,起草并发布鉴定方法、技术通则、试剂盒质量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14项,在中药生产企业、检验机构中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建立示范性CNAS/CMA检测实验室2个、其它检验实验室3个。建立的中药核酸检测技术已推广超过27个省市,应用于50余家企业和中药检验机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6 中药核酸检测技术体系 针灸临床评价体系创建与实践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陕西省中医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刘保延、梁繁荣、刘志顺、何丽云、周嘉、杜宇征、闫世艳、赵宏、苏同生、孙建华、章薇、武晓冬、杨宇洋、刘佳、周仲瑜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从2004 年开始,团队组织几十家大学、研究院所与医疗机构,围绕“评价”与“转化”两个难点,在18 项科研基金支持下,遵循针灸发展规律及临床特点,借鉴国际通行评价方法,创建了以“阶梯递进”增强证据强度的评价模式、理想世界与真实世界“两法并举”的策略以及 “针灸临床研究管理规范”为先导,以“假针刺对照”设置等15 种评价方法,10 项穴位与刺灸操作标准等为基石,“临床数据管理”等共性技术平台为保障的“针灸临床评价体系”,先后开展了55 种病症的83 项临床研究。特别是针刺治疗难治性便秘、女性尿失禁、过敏性鼻炎以及慢性心绞痛等,通过5491 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获得了国际公认的高质量临床证据,产生了重大学术影响,明确了国际上针灸临床研究优势方向,确立了我国在针灸领域的领导地位;创新转化机制,使研究成果通过“临床指南”、“专病门诊”、科研“医联体”、“专业社团组织”以及“一带一路”沿线世针联会员组织快速辐射到全国,传播到35 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点:1.创立针灸临床评价“阶梯递进模式”“两法并举策略”以及十五种适宜评价方法,较好解决了针灸治疗方案从临床实践中发现、优化、净效应评估以及推广应用的诸多共性难题;2.首创“针灸临床研究管理规范”等多项针灸国家与团体标准,成为针灸“技术操作型干预”临床评价的基石;3.创建理想世界和真实世界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的共性技术平台,建成国际一流的针灸临床评价策划、组织、质控与数据分析的重要基地;4.瞄准国际难治性病症,以“针灸临床评价体系”为支撑,采用随机、假针刺对照等“金标准”,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取得预期阳性结果,连续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发表,临床价值得到国内外学术界认可,开启了我国学者在知名期刊发表针灸临床研究文章的先河;5.建立“高层引领、学术交流、教育为先、民心相通”的国际传播新途径,开创中医针灸“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新格局,推进针灸走向国际。 推广应用情况:发表文章206篇,其中SCI 文章92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4.4,总影响因子371.97;发明专利4项,发明专利4项,行业标准1项;著作7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在22 个省市自治区的42 家医院建立了28 个针灸专病门诊,4 家医联体共辐射117 家基层医院;成为针灸国家医学研究中心,成果的部分内容进入2016、2017 年中医药十大新闻。 图7 阶梯递进式评价模式 胃肠病变所致穴位敏化及其功能调控的外周神经机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 主要完成人:何伟、宿杨帅、景向红、朱兵、王晓宇、高昕妍、秦庆广、余曙光、吕沛然、辛娟娟、刘坤、李宇清、石宏、王奕力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目的:在分析疾病状态下穴位出现敏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穴位动态理论,研究胃肠疾病引起穴位敏化的分布特征及穴位敏化池微环境变化,探讨其神经可塑性改变及其对靶器官的调控机制;明确不同穴位对胃肠运动调控的功能属性、量效关系及其传入传出机制。 内容:胃肠疾病患者出现相关穴区敏化和范围扩大,反映疾病的功能增强。胃肠炎症模型动物出现敏化点,分布与支配胃肠的神经节段相关,和相关穴位有一定重叠,并随疾病的痊愈而消退。敏化穴区微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形成敏化池,呈现“神经肽-肥大细胞-致痛致敏物质的释放”过程。穴位敏化与背根神经节的交感芽生、交感-感觉偶联相关,与脊髓突触后长时程增强(LTP)的可塑性改变有关。敏化穴位治疗疾病的功能增强,弱电针刺激敏化穴区“足三里-上巨虚”即可有效抑制交感芽生、抑制LTP的形成,缓解内脏炎症,呈现“小刺激大效应”的特征。足三里、中脘穴对胃运动调节的功能属性不同,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兴奋Aδ的电针强度为其调节作用的起始强度,而兴奋C纤维的强度则可使两穴位对胃运动调节效应达到峰值。其传出则分别依赖于胆碱能M受体和去甲肾上腺素能β受体。 创新点:首次提出穴位动态理论,并以胃肠疾病为载体揭示了疾病状态下穴位动态敏化过程及其功能调控的外周神经机制,科学解释临床“揣穴”的意义和旁开对照微小针刺的有效性,回答了国外对穴位是否存在、穴位大小和功能相对特异性的质疑。 社会或经济效益:该研究对穴位理论具有创新性贡献,共发表论文28篇,总被引用885次。研究结果被纳入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图8 成果介绍
20
2022.07
2022.07.20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9年度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成果简介
2019年度,我院以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31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10项、学术著作奖6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6项,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2项,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华夏医学科学技术奖1项、卫生管理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部分项目介绍如下: 雪莲、人参等药用植物细胞和不定根培养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大连普瑞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天津大学 主要完成人:黄璐琦、刘汉石、袁媛、邵爱娟、刘雅萍、高文远、陈美兰、刘禹、王娟、刘娟 奖励名称及等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利用生物技术保护模式获取中药材替代资源,是解决我国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日趋枯竭与市场需求强劲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团队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台套吨级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和不定根生物反应器,在国内唯一成功实现药用植物细胞或不定根的全链条生产及产品产业化。以雪莲、人参细胞系及不定根为原料,建立中药健康产品研发策略,获批了国内首个且唯一的药用植物细胞新资源食品原料,实现了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雪莲、人参细胞或不定根资源的规模化生产。 图1 成果介绍 病证结合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姜泉、吕爱平、唐晓颇、曹炜、焦娟、张弛、巩勋、吕诚、王海隆、周新尧、韩曼、罗成贵、王建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于世界疑难性疾病,由骨破坏所引发的致残问题在国内十分突出。该项目完成人历经10余年,以降低疾病活动度、延缓RA骨破坏为突破点,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在全国普及推广,提高了我国RA治疗的总体水平。 该项目于国内率先开展了RA证候分布及病证规律研究,通过全国多中心3000余例患者回顾性及横断面病证调查,分析了中医证候与RA疾病状态的关系,首次确立了RA六大常见证候,明确了RA中医证候分布病证规律,发现了湿热瘀为活动性RA的核心病机及骨破坏的病理关键,为病证结合治疗RA的规范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项目组率领全国30家单位RA领域知名专家,针对六大常见证候,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流程,确立了以针对活动性RA之清热活血综合治疗方案为代表的RA中医病证-方药体系。清热活血综合治疗方案由复方雷公藤外敷制剂和清热活血内服方药组成,创新性地将复方雷公藤方药由口服改外用、增效减毒,针对危害性最高的活动性RA核心证候予以施治,凸显了中医病证结合治疗RA的优势环节。 经系列研究证实,清热活血综合治疗方案具有降低RA活动性、延缓RA骨破坏的明确优势。累计纳入1129例活动性RA患者,采用清热活血方治疗24周后,RA疾病活动度降低了31%,不良事件较国际公认RA首选治疗药物——甲氨蝶呤片减少12%;复方雷公藤外敷制剂治疗最快起效时间为2小时,改善关节疼痛、肿胀分别缩短了3.6天和9.9天;通过最长5年期的远期放射学进展评估发现,清热活血方药具有延缓RA骨破坏的作用。 项目组利用现代生命科学前沿技术,首次发现RA核心证候生物学基础,揭示了延缓RA骨破坏的多靶点调控机制,构建了第一张RA证候分子网络图,为RA证候分类新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首次发现了RA寒热证候各自调控成骨细胞的的新分子CKIP-1和miR214,为未来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依据。同时,证实了清热活血方药可以抑制滑膜血管新生,并通过多条通路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动态平衡,起到“抗炎护骨”作用。 该项目相关成果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尪痹(RA)中医临床路径》、中华中医药学会《RA病证结合诊疗指南》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用于RA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在全国18家医院推广应用,培训专科及基层医生两万余人,获益患者近十万例,共发表论文339篇,其中SCI 31篇,累计IF 178分,总被引946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医疗机构制剂临床研究批件1项,领军中医药治疗RA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图2 成果展示 冠心病“痰瘀滞虚”理论创新及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主要完成人:王阶、姚魁武、刘咏梅 、陈光、邢雁伟、李军、杨保林、熊兴江、董艳、杨戈、何浩强、段练、张振鹏、何庆勇、陈恒文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冠心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干预冠心病仍然存在核心病机及其证候演变规律不明确、生物学基础不清晰、全程防控的诊疗方案不完善等难题。本项目组历时30余年,依托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先后完成了16项RCT研究、9项基础研究,从文献追溯、基础研究和临床验证等层面,对冠心病“临界病变—冠心病心绞痛—介入术后”的全程防控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一,创建冠心病初、中、后期“痰瘀滞虚”核心病机理论,揭示其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冠心病初期、冠脉临界病变以“滞”、“瘀”实证为主,行气活血中药可以改善此期患者的心肌供血,稳定斑块,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冠心病中期、冠心病心绞痛呈现“痰瘀滞虚”兼夹存在的复杂病变,活血化瘀中药能减轻心绞痛发作频次,改善缺血总负荷,行气活血中药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冠心病后期、介入术后主要表现为“虚”、“瘀”,益气活血中药能较好改善术后乏力胸痛等症状,减少出血并发症。 第二,构建冠心病“痰瘀滞虚”核心病机的关键转录组调控网络,揭示其生物学基础。“瘀”存在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miR-146b-5p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凋亡。“痰瘀”与miR-1321和miR-1236-5p等相关,参与炎症反应和脂质代谢调控。“滞瘀”与circRNA异常表达,炎症反应相关。“虚”与心功能、凝血和内皮功能相关。 第三,基于循证证据形成相关标准、共识与指南。根据“痰瘀滞虚”核心病机理论,先后制定了7项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标准或共识,其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并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转化为国际标准(立项号 SCMNP2020-0100),相关标准和指南已推广应用到全国127家医院及科研机构的临床实践中。 以上研究成果受到国内知名学者的积极评价,认为该项目“评价了中医药干预冠心病全程防控的疗效,形成了系统完整、可操作性强的中医药防治冠心病方案。该研究成果推广性强,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关临床研究被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IF:20.26)引用并肯定了其良好的临床试验质量控制。 图3 成果介绍 “从脾论治”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诊治新方法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日照市中医医院、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 主要完成人:陈卫衡、林娜、王荣田、刘道兵、孔祥英、张彦琼、何海军、刘春芳、徐祖健、杨彬、朱蜀云、李泰贤、钮艳芳、谢斌、王均玉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项目主要科技创新包括以下4个方面: 1、揭示NONFH“痰瘀互结”的关键病机,创立股骨头坏死“三期四型”的辨证方法 通过504例临床研究,采用证素辨证方法揭示NONFH“早期在脾、晚期在肾”的证候规律和“脾虚生痰,由痰致瘀,因瘀致痹”的“痰瘀互结”病机特点,建立了早、中、晚“三期”和痰瘀阻络、气滞血瘀、经脉痹阻、肝肾亏虚“四型”的NONFH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见图1)。该辨证方法被收录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和中华医学会《成人股骨头坏死诊疗标准专家共识(2012年版)》,该辨证方法的核心内容于201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作为行业标发表了《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标准》。 2、揭示影像表现特点及病灶分布规律,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发现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易感基因位点和证型候选标志基因,为筛选高危人群、进行一级预防提供依据 总结287例NONFH患者早期影像表现特点及病灶分布规律,建立可行准确的骨坏死病灶范围测量方法,已作为塌陷前骨坏死评估标准纳入中华医学会《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规范(2015年版)》,指导早期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和疗效预后预警;通过297例大样本临床研究,发现13个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易感基因位点,鉴定出4个痰瘀阻络证型候选标志基因并揭示其早期发病的生物学内涵,为筛选高危人群、进行一级预防提供依据。 3、基于临床疗效的回顾、前瞻研究,为早中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提供有效方案形成有效治疗方法 提出“从脾论治”早中期NONFH的创新性思路,制定“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治法并研制有效方药健脾活骨方(获国家专利)。340例回顾、前瞻以及基线配对的临床研究证实健脾活骨方可以延缓或阻止早中期NONFH患者的股骨头塌陷,效果和手术治疗相当,但生存质量更优。“从脾论治”被中国医师协会《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指南(2016)》等三个西医行业标准推荐为“中医药治疗NONFH的主要原则”。 4、揭示“从脾论治”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有效方药的作用机制,并建立基于早期防治的股骨头坏死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和技术平台,揭示药理作用机制 利用三种不同种属动物模型,证实健脾活骨法能明显改善NONFH,早中期药效优于补肾壮骨法;机制研究发现健脾活骨方及其有效成分能有效调控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关键因子PPARγ及信号通路Wnt3a/LRP5/β-catenin,纠正脂代谢紊乱、强化血管生成环境、促进骨形成并延缓骨坏死,为“从脾论治”早中期NONFH提供有力的实验证据。 图4 NONFH证素结果 中药复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创新研究模式建立及其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唐旭东、卞兆祥、王凤云、钟丽丹、卞立群、游洪涛、王瑛、张北华、陈婷、吕林、马祥雪、张佳琪、刘小英、石啸双、尹晓岚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迁延难愈的疾病,中药复方治疗该病具有显著疗效,但在临床疗效评价的证据方面还极为薄弱,缺乏中医药特色规范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汤剂是复方应用的最主要形式,但规范的临床研究中以中药汤剂安慰剂作对照的尚无前例可循。团队经10余年的探索,创建了一个既符合中医药特点又与国际接轨的IBS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以此为核心搭建了中医药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研发的技术平台,解决了中药复方从临床研究到新药研发的评价难题,并率先从黏膜屏障等角度进行了机制研究,破解了证候模型与疗效机制脱节的难题,为复方中药研究提供了成功范例。 1.创建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IBS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突破了照搬国外评价指标的历史,解决了消化系疾病普适性量表缺乏这一关键问题,被国家药监部门采纳。 2.首次建立了中药汤剂安慰剂的制作方法,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为中药复方高级别临床研究提供了先例。 3.搭建了临床科研和中药新药研发与评价的技术平台,实现了中药临床研究的全程质控,使中药复方临床研究达到了国际水准。 4.成功构建3种不同类型的IBS “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破解了证候与中药疗效机制脱节的难题。基于病证结合模型,从黏膜屏障、肠道菌群等角度阐释中药复方调控复杂疾病的病理机制。 5.借助于大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会平台进行宣传,促使成果广泛地推广应用,累计访问量达6万余人次,成果在全国72家协作组单位进行了广泛推广应用。 牵头制定了国家食药总局《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发表学术论文78篇(SCI 43篇,最高IF17.016),2篇论文入选“F5000”,论文总他引达843次,出版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牵头研究的痛泻宁颗粒近3年新增销售额2.21亿元。培养出了包括岐黄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领军人才、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北京市科技新星在内的一批优秀人才。 图5 PRO量表评价标准及评价维度 经皮耳穴电针----一种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 主要完成人:荣培晶、朱兵、李少源、方继良、张建国、何伟、景向红、李亮、王丽平、曹炀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本项目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6项课题资助下,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领衔,历时15年完成。率先提出“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疗法,以“穴位-外周神经-脑网络-机体功能整体调节”原理为指导,在癫痫和抑郁症两大适应症中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证实迷走神经耳支存在直接向孤束核的投射纤维,提出耳-迷走神经联系是耳针发挥疗效的生物学基础,首次观察到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可激活孤束核神经元放电,抑制大鼠癫痫发作,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显著调节血浆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通过多中心RCT临床试验,首次证实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对难治性癫痫和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有效率与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相似,且具有无创、安全等优势,并揭示了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抗抑郁脑效应机制;研发了“耳迷走神经刺激仪”,授权国家专利8项及江苏省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被誉为“小仪器、大自信”。该仪器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可进入家庭自我治疗,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中医针灸现代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范例。 共发表学术论文62篇,其中SCI论文36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98分,被Science, Lancet Neurology等权威期刊引用890次,出版学术著作4部,推动了针灸学科的发展和行业的科技进步,目前正在引领“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研究领域,为耳针治疗疾病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图6 耳迷走神经刺激仪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风险控制技术体系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天津天士力之骄药业有限公司、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梁爱华、高月、易艳、鞠爱春、蒋春红、赵雍、李春英、王宇光、韩佳寅、张宇实、谢宁、李德坤、田婧卓、郝斐然、莫红梅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1.创建了以“小动物体内类过敏模型-基于血管内皮渗透/骨架蛋白重构的体外类过敏模型-致敏物质筛选技术-基于RhoA/ROCK信号通路的体内/体外类过敏机制研究方法”为核心的致敏性研究技术体系;基于FXR/转运蛋白调控胆汁酸代谢通路的肝毒性研究新方法;药物代谢酶CYP450 (CYPs)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技术平台等;突破了多项方法学瓶颈,形成具有特色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新技术体系。 2.发现了20种中药注射剂、80余种组分或成分以及常用注射剂辅料的致敏特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以类过敏为主的新观点,被广泛接受;确立了中药注射剂以防控类过敏为主的风险防控策略。阐明了双黄连注射液、注射用益气复脉、喜炎平注射液等6种中药注射剂的致敏物质,突破了长期未解决的中药注射剂致敏原筛选和验证技术难题;为中药注射剂风险防控奠定了基础。 3.揭示了中西药注射剂通过激活RhoA/ROCK信号通路,调控血管内皮通透性,从而导致类过敏反应的共性机制;首次发现青霉素可诱导类过敏反应的新机制,修正了传统认识;发现ROCK抑制剂可有效防治中西药注射剂的类过敏反应,为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防治提供了新途径。 4.实证了代表性中药注射剂大品种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和喜炎平注射液的风险防控成效。创建了药材和辅料质量管控、加工炮制标准化、生产工艺细化、质量控制技术创新、质量标准不断完善的全面风险控制模式;研发了首个适用于中药注射剂产品风险识别和控制的类过敏检测技术,成为内控质量标准;为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为中药注射剂风险防控提供了范例。 本项目应用于14个中药注射剂大品种的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研究,为其生产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主要标志性成果包括:(1)省级奖励2项(一、二等奖);(2)授权发明专利16项;(3)标准4项(国家药品标准2项;内控新标准2项),提升了一百多项产品内控质量标准;(4)建立了CNAS认可的国内首个非标类过敏检测法;(5)发表论文112篇(其中SCI论文24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新方法和新技术被2部权威学术专著收录;(6)代表性品种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喜炎平注射液2个品种近4年来使6100余万患者受益,新增销售额112亿元,利税30余亿元。 图7 成果介绍 益气活血中药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后患者预后的系统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史大卓、陈可冀、王承龙、王培利、薛梅、刘剑刚、王少丽、张大武、杜健鹏、马晓娟、张蕾、付长庚、高铸烨、段文慧、张莹、崔源源、郭明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尽管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和二级预防现代医学获得显著进展,但介入后一年内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仍在10%以上。如何进一步降低ACS介入后患者心血管事件及改善生存质量,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要难题。益气活血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否进一步降低ACS介入后人群的心血管病事件?其远期疗效如何?其改善ACS介入后患者预后的作用机理是什么?皆缺乏系统研究。本项目在6项国家和2项省部级课题资助下,针对上述关键问题,进行十余年攻关研究,获得显著进展:(1)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国际注册研究,首次证明益气活血中药可降低ACS介入后患者1年心血管事件,改善生活质量,并可减少糖尿病ACS介入后患者1年再次血运重建率,改善心梗患者心脏功能,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为ACS介入后患者二级预防提供了益气活血中药干预的高级别循证证据;(2)首次引进Markov模型预测益气活血中药干预ACS介入后患者的10年预后,显示有可靠作用,为中医药干预冠心病远期风险评估提供了新模式;(3)首次证明ACS介入后患者61
20
2022.07
2022.07.20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度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成果简介
2015年度,我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8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9项,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政策研究奖1项,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奖3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奖1项。为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我院科技成果,号召全院科技人员学习获奖者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促进中医药科技进步,特将以上26项获奖成果集中介绍如下。 冠心病“瘀毒”病因病机创新的系统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 主要完成人:陈可冀、史大卓、徐浩、殷惠军、张京春、蒋跃绒、王承龙、高铸烨、薛梅、尚青华、缪宇、王培利、郭春雨、马晓娟、付长庚 奖励名称及等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该研究针对冠心病稳定期再发心血管事件这一重大问题,在血瘀基础上首次提出冠心病“瘀毒”病因学说。建立了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再发事件的预警指标体系和因毒致病的辨证量化诊断标准。综合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蛋白质组学、数据挖掘等技术方法,建立了临床问题-理论假说-文献溯源-人群研究-实验佐证-临床验证-转化应用有机结合的病因病机研究新模式。基于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心血管事件为终点指标,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了冠心病稳定期证候演变和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证实了“因瘀致毒、毒瘀互结、因毒致虚、因毒致变”是稳定期冠心病再发事件的关键病因病机。建立了“瘀毒相关”的系列动物和细胞模型,证实活血药配伍解毒药抑制炎症、稳定斑块作用优于活血药,阐释了活血解毒与单纯活血作用机制差异,发现了“毒证”潜在分子标记物,并在大样本临床研究中证实其与再发心血管事件相关。 该成果共建立技术标准2项,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 98 篇,总被引 1294 次,他引 1028 次。培养研究生86 名,博士后12 名。应邀国际会议学术报告10 余次。是继冠心病血瘀认识之后中医病因理论的一大创新,对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研究及转化应用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及其合成生物学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 主要完成人:黄璐琦、赵宗保、张学礼、高伟、郭娟、周雍进、戴住波、王学勇、崔光红、申业、袁庆军、陈美兰、张燕、张夏楠、马晓晶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丹参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之一,临床用药量大,使得药用资源面临巨大挑战。该项目在国家973、863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系统开展了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解析其生源途径、并通过人工设计和遗传操作进行合成生物学生产研究,取得了突破进展,获得了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14个功能基因和5个转录因子,并构建了2个高产代谢中间产物基因工程菌。通过该项目的开展,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功能基因挖掘-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合成生物学生产”的药用植物基因资源发掘和保护、有效成分形成分子机制及高效获取的新方法和有效策略,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我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该研究共发表论文36篇,其中在PNAS、JACS等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6篇,研究成果被Nature Chemistry作为研究实例进行正面评述,同时被Nature Chemical Biology、JACS、Natural Product Reports、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等高水平SCI论文引用,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申请发明专利13项,并指导丹参品种选育和种植推广,初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针灸的血管调控作用及刺井疗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 主要完成人:张栋、郭义、石现、张庆萍、罗明富、潘兴芳、韩为、李飞、李顺月、周丹、王频、左芳、宋晓晶、周智梁、王淑友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明确了针灸血管调控效应刺激的躯体和交感传入途径和M1、α、β受体、血管调控物参与机制;发现神经-肥大细胞-内分泌网络和脂肪细胞代谢在针灸血管调节中重要作用。发现针灸血管调控具有穴位特异性,针灸井穴可增加缺血脑病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改善脑水肿和缺氧状态;减缓脑组织过氧化和脑细胞凋亡过程,减小大脑梗死区面积,促进血管新生,提高认知能力和运动功能。诠释了针灸“调血气”和井穴治疗缺血性脑病的科学内涵。 项目提出了针灸井穴治疗缺血性脑病的新策略,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缺血性中风救治技术”和“辨经刺井配合颞三针治疗血管性痴呆治疗技术”,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和缺血性痴呆多中心、大样本RCT临床观察,与西医对照组和常规针灸治疗比较疗效显著提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已在10多个省市30余家医疗机构广泛应用和跟进研究,并被编入多种高等教育教材。项目发表研究论文88篇,被引1461次。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评价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主要完成人:姚乃礼、吕文良、闫洁、李娟梅、杨佼、刘明坤、张莎莎、杨广栋、李川、张婷婷、陈宇征、赵慧慧、陈兰羽、左草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本项目通过文献研究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辨证分型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同时,采取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及运用Markov模型,从文献角度评价中医辨证论治CHB与西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疗效及远期预后;采用临床流行病调查方法,总结636例CHB患者的证候特点;通过对204例CHB患者进行同期临床对照研究,从临床角度评价中医辨证论治CHB的疗效优势。本项目遵循中医学自身固有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疾病自身的发展规律,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特点和优势,汲取现代医学科学、先进的科研方法学,运用现代科技新技术、新设备,以临床科研为突破口,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反映中医治疗疗效的临床证据,为中医诊治慢乙肝疗效提供有价值的科学证据。 通过项目开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慢乙肝辨证论治诊疗体系,我院肝病门诊量稳步逐年提高,并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患者群和医疗机构群。依托本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篇,其中的25篇论文被引用221次,编写相关著作2部。 后适应及与中药协同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史大卓、马晓娟、张大武、张蕾、殷惠军、刘剑刚、王承龙、张莹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采用心导管介入球囊堵闭猪冠状动脉的方法制作中国小型猪急性心梗模型,利用球囊反复短暂充气放气模拟缺血后适应,证实了缺血后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并通过机制研究发现,缺血后适应通过对炎症、凋亡和氧化应激的调控,从而发挥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而PI3K通路的活化在缺血后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通过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后适应的研究,验证了缺氧后适应协同益气养阴中药所发挥的抗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且两者联合发挥了更好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而PI3K通路的活化在缺氧后适应和益气养阴中药的心肌保护作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通过构建大鼠急性心梗模型,利用止血钳操作模拟缺血后适应,探究不同中药与缺血后适应的协同保护作用,研究发现益气活血中药及活血解毒中药协同缺血后适应能进一步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研究首次建立了符合临床的中国小型猪缺血后适应模型,为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平台,为中药药物后适应研究作了有益的探索,对治疗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新药开发和老药新用提供了研究方向。本研究相关内容共发表文章7篇,其中SCI收录2篇,核心5篇。 中西药联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优化方案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主要完成人:宋春生、郭军、常德贵、陈磊、张瑞、赵家有、王福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在国内率先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方法,开展中西药联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优化方案研究。来自四家三甲中医医院的360例受试者随机分入:癃闭舒胶囊安慰剂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组,癃闭舒胶囊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组,癃闭舒胶囊联合甲磺酸多沙唑嗪安慰剂组,每组120例,研究周期18个月。研究结果表明两药联合治疗BPH的适应症和作用特点:(1)伴有残余尿异常、年龄大于66岁的患者适合采用联合治疗;(2)有效延缓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前列腺体积和残余尿进展;(3)改善患者尿线细的疗效更持久。该项目为临床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对于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具有示范价值。 研究成果已写入《中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诊疗指南》,已在省市县各级10家以上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发表学术论文13篇(SCI1篇,核心期刊10篇,会议论文2篇),收到了良好效果。拓宽了基础研究思路,率先以炎症模型,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研究炎症在前列腺增生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指导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获得优秀学位论文。培养研究生10余名。 程莘农针灸理法方穴术辨证思想集粹与临床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主要完成人:王莹莹、杨金生、程凯、王宏才、杨金洪、杨莉、高金柱、王亮、陈滢如、徐青燕、刘朝、郝强收、吴远、王昕、刘海华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本研究依托“程莘农院士名医工作室”展开,任务来源为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的国医大师、院士和名医名家传承研究等5个项目。 1.辨证思想集粹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深度访谈、验案整理、史学研究等,对程莘农自主创新的学术思想进行数字采集、挖掘整理、集成分析,形成院士资料档案和学术思想数据库,首次从史学角度,全面整理程莘农的学术成长资料,完成“成才之路研究报告”“中国科学家成长传记·程莘农”,出版《中国医学院士文库程莘农院士集》。首次从传承角度,对程莘农认知特色、临床经验、传承谱系等系统提炼,完成“程莘农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博士后出站报告,出版《程莘农学术经验传承实录》等。开展中医与针灸理论的关联性研究,首次总结出“针药一理、穴药同效”,归纳程老44种病例医案的理法方穴术辨证、取穴、针法等临床规律,确立程莘农针灸理法方穴术辨证体系,完成“程莘农针灸理法方穴术辨证施治体系研究报告”,出版《国医大师程莘农临床经验实录》《身体的妙药》。 2.针灸临床应用研究:以病历记录、经典验案和临床验证为主线,首次对痛痹、中风病、郁证等8种病症进行理法方穴术辨证施治总结,形成基本处方、根据病因病机和病变部位加减变化的诊疗方案,完成“程莘农归经辨证及临床取穴规律研究报告”。首次规范“程氏三才针法”探穴、进针、得气、补泻等,对三才针刺深浅、方向、提插、捻转和振颤等客观表述,完成“程氏三才针法研究报告”,出版《程氏真传穴位祛痛家用说明书》。培养针灸传承研究和继承团队60余人,培养博士后2名,研究生7名,发表论文18篇,著作12部,召开学术会议7次,举办继教和传承班7次,培训1800余人;在北京、上海、淮安、旧金山、布里斯班建立程氏针灸传承基地。 语义网环境下中医药信息标准化方法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崔蒙、李海燕、贾李蓉、杨硕、刘静、董燕、朱玲、李敬华、高博、于彤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本项目综合利用本体工程、语义网、网格计算等技术,设计了面向中医药领域的语义网框架,开发了本体服务、语义集成、语义搜索、知识发现等创新性技术,构建了专门面向中医药领域的语义网环境,重点研究了该环境下中医药信息标准化的方法,并应用这些方法搭建了基于语义网的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其基于96种语义类型和58种语义关系构建的中医药语义网顶层框架,为所有中医药概念提供了层次分类与相互关系结构,解决了计算机语义网环境下中医药术语系统标准化的难题。提出并构建的中医药语义网络框架、中医药数据集分类与编码方法、元数据描述方法以及数据元提取方法,应用于60多个大型信息系统或数据库的开发,从方法学上解决了中医药信息标准之间、中医信息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的不统一、不兼容等问题。 本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7篇;形成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与分类代码、中医药文献元数据、中医药数据资源分类代码3项行业标准草案;形成2项国际标准“ISO TS 17938中医药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ISO TS17948中医药文献元数据技术规范”并于2014年发布,这是ISO首次发布中医药信息国际标准,已入选2014年世界中医药十大新闻;获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等7项课题资助,已培养硕士3名,博士1名,博士后4名。 创新中医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失眠的临床规范化与疗效评价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主要完成人:汪卫东、郭蓉娟、洪兰、王芳、林颖娜、闫雪、李涛、赵阳、刘艳骄、吕学玉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本项目基于汪卫东教授对于中医心理理论的深入挖掘以及20余年的临床经验,开创了一套中医特色的心理治疗理论。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心理治疗逐步规范化,形成了中医睡眠调控技术。通过在本项目的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初步证实了睡眠调控技术对于失眠症患者具有良好的治愈效果,在研究过程中该技术本身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化,形成了一系列规范:WHO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失眠症临床实践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主攻病种不寐诊疗方案;睡眠调控技术规范;失眠症四诊规范;气功心理治疗的“诱导词编写规范”。2012年该技术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为临床新项目,为科室的效益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技术起效快,疗效可靠,随时可以减去并最终停服西药,同时通过教学培养,为全国各地输送了人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该技术不断规范化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了“多功能睡眠治疗仪”,并获得国家专利,现已形成了企业生产标准,准备投入规模生产。 该系统已在国内10余家医疗单位应用于临床,已成为多项国家级课题的技术支撑。发表论文145篇(SCI 5篇,核心期刊95篇),培养研究生52名,培训社区医生200余名,培养中医心理师130余人。 名贵中药资源分子系统学及其药材的分子鉴别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贵阳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 主要完成人:袁媛、黄璐琦、金效华、彭华胜、蒋超、周涛、崔光红、李旻辉、杨健、王学勇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围绕名贵中药鉴定难点和热点问题,如多来源药材物种鉴别难;分子鉴别不能简便快速、缺乏现场使用能力;缺乏定量化、标准化年限鉴别方法;药材道地性评价仅依赖于某几个化学成分,不够系统全面,在863计划、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北京市科技专项等的资助下,进行了名贵中药资源分子系统学及其药材的分子鉴别研究,形成准确、快速、高通量、低成本的中药分子鉴定检测方法,并整合中药鉴定信息资源,搭建开放共享鉴定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共发表论文11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9篇,出版专著3部,申请专利41项、授权4项,修订标准2项,建立中药分子鉴定网络平台并研制20余种中药分子鉴定快速检测试剂盒。该成果获得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研究关键技术方法的示范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香港浸会大学 主要完成人:唐旭东、卞兆祥、王凤云、卞立群、赵迎盼、张北华、李振华、李保双、高蕊、钟丽丹、林媚、陆永辉、杨俭勤、苏敏、王微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开展中药汤剂治疗IBS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有利于提升国际上对中医药治疗IBS的认可度,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力。采用中药汤剂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评价中医药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开发“中德合作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管理系统”。(2)科学分析中医药治疗IBS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为中医药治疗IBS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示范。(3)建立针对中药汤药临床研究安慰剂对照及其模拟制作与评价的系统方法。(4)在德国开展针灸治疗IBS-D的临床观察,同时开发《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标准化操作规程》,规范了针刺治疗IBS-D的操作规范,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的影响。(5)创建了符合IBS-D临床特点的肝郁脾虚证病证症结合动物模型。 该项目开发了数据管理系统,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 4篇,累计影响因子12.742,被国内外同行引用累计106次),培养研究生10余名。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冠心病证治规律及临床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人:徐浩、史大卓、高铸烨、周雪忠、冯妍、尚青华、邱禹、曲丹、文川、付长庚、刘洋、罗静、李四维、李鸥、焦阳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在建立中医药临床个体化诊疗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模式,通过大量临床信息的采集、引入多种先进的数据挖掘和研究方法,对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复杂干预疗效评价、治疗方案优化等中医药领域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套冠心病综合防治和初步优化方案,并证实中西医结合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提高了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疗效。首次在中医药领域对随机行走模型、多因子降维、马尔科夫决策模型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学体系,为基于临床实际数据的中医临床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该系统已在京津地区9家医院应用,为临床医生在繁忙工作同时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基于万例以上冠心病患者中医证治规律进行的数据挖掘分析和临床评价结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并经过不断完善、优化,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研究基地平台建设项目,在16家临床研究基地推广应用。发表论文39篇(SCI/EI收录13篇),其中9篇代表性论文总被引203次,其中他引164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英文报告2人次,国内学术会议/继教班报告7人次,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大大推动了国内真实世界研究的开展和应用。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降低难治性青光眼眼压临床及机理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主要完成人:唐由之、冯俊、王影、巢国俊、任艳如、于静、谢立科、秦虹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青光眼最常见致盲性眼病之一,而难治性青光眼手术成功率仅在11%-50%之间,受到密切关注。唐由之研究员在1958年起始的白内障针拨术临床及病理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中医抗青光眼手术思路和方法。过去,唐老以睫状体平坦部为切口,做白内障手术数千例,遇到白内障针拨术继发青光眼时即采用自行设计的1mm巩膜环钻在睫状体平坦部做巩膜、睫状体环形切除,而有效地解决了这类青光眼。临床证实,睫状体平坦部处主要为静脉血管,切口出血较少,切口处睫状体萎缩不再愈合,且切口位于后房,在行针拨白内障手术三十几年中,未见并发眼内炎及交感性眼炎,为该手术提供可靠依据。课题组在国家自然基金、首发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基金支持下,观察该手术成功率82.85-83.05%,条件成功率88.13-94.28%,并在研究基础上制定了该手术疗法的技术规范,已公开发表。该手术还在广东省中医院、广安门医院进行了推广,结果显示疗效确切,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疗效好、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等优势。基础实验结果进一步明确了该手术的疗效、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篇,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1名。 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与评价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主要完成人:吕爱平、韩学杰、王燕平、王丽颖、宇文亚、史楠楠、刘孟宇、赵静、刘玉祁、赵学尧、刘兴方、王跃溪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重在开展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和评价方法学研究,建立了中医临床指南制定新方法和评价新工具。提出了基于专家共识和临床证据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新方法,规范了德尔菲法和共识会议法在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应用的技术要素,以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病为模板,制定供西医医生使用的中成药使用专家共识,促进了中成药在西医医院的合理使用。研制了中医临床指南适用性及应用性评价工具,《中医临床指南适用性调查问卷》及《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病例调查表》,用于215个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评价工作。建立了中医临床实践指南适用性改编的方法,完成了慢性胃炎、中风、不寐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香港地区本土化,为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国际化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本项目形成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和评价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和评价工作,发表论文40篇,其中SCI论文7篇,被引用135次。 光学成像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主要完成人:王毅、马淑骅、孙娅楠、胡剑江、王丹巧、雷燕、牛晓红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一、荧光分子轨迹追踪技术: 1.在生物大分子口服吸收活性成份确定中的应用:以鹿茸蛋白作为研究对像,用荧光探针进行标记,利用生物光子学技术进行探测,追踪口服后吸收入血的蛋白类物质活性成分,取得了良好结果。该方法可为阐明动物药作用机理及新药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自发荧光药物分子作用靶部位的确定:利用荧光轨迹追踪技术直接动态观察具有自发荧光特性的小檗碱对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聚集部位的不同,建立观测方法,以阐明其作用机制,为具有自发荧光的中药单体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方法。 二、非线性光学成像技术: 1.在肿瘤转移及细胞迁移中的应用:利用活细胞工作站,结合不同观测方法,将转移和增殖提取分析。该方法亦可用于创伤愈合、神经细胞修复等涉及细胞迁移的实验。 2.在胶原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利用椭圆偏光成像法直接观察青年和衰老大鼠胸主动脉纤维结构,探讨药物对血管壁胶原的影响。对样本胶原的定量定性分析,在未经染色的条件下给出微观结构信息,适合药物对机体胶原相关影响的检测与评估。 3.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应用荧光标记、质粒转染、光学成像及图像分析处理等方法,实时获取活体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动态过程,建立新的定性定量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是传统检测方法的有益补充,为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基于质谱技术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主要完成人:郭娜、雷燕、范斌、孙明杰、王志国、于友华、逯波、吴晓霞、闫寒、聂颖兰、代金刚、刘柏东、张海鸣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采用正负离子模式LC-MS/MS技术和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分析方法,建立了系统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将其用于中药复方疗效评价及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中,为中医药分析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途径。基于代谢组学分析方法,采用LC-MS/MS技术筛选出与心力衰竭诊断和参附汤疗效评价密切相关的潜在小分子生物标志物(组),采用多类型数据方法对小分子标志物进行相关网络分析,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心衰疾病及参附汤治疗机制。此研究成果为了解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实现其早期诊断、预后及中药复方疗效评价和个体化治疗等提供分子基础和有力依据。此外,对与心衰相关的氨基酸类内源性小分子标志物进行了定量LC-MS/MS分析方法研究,解决了体内氨基酸等代谢物难以直接检测及定量分析的关键技术问题。此外,此方法适用于由于采收、种植等外界因素引起一定差异或改变的同科或者同属中药材的差异比较研究,为正确应用传统中药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效的技术平台,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本项目共发表文章8篇,其中SCI收录6篇。所建立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同行的分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参考价值,多家单位派人员来学习代谢组学方法。此外,基于前期取得的良好工作基础和成绩,于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的连续资助。 基于多组学整合研究策略的栀子安全性系统实验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主要完成人:卫军营、应万涛、曹春雨、张方博、肖水明、李德凤、钱小红、张毅、胡燕珍、杨洪军、吴宏伟、刘婷、回连强、高双荣、贺蓉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整合最新的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和肠道菌群宏基因组研究技术,建立基于多组学整合策略的中药安全性系统研究技术体系。通过对二维液质分离鉴定系统的高效优化,建立了新型的高效蛋白质组深度覆盖鉴定策略,提高了蛋白质组鉴定效率,实现在24小时内对8000个以上蛋白质的鉴定分析。并利用该技术体系,对保肝中药栀子及其主要活性成分京尼平苷的安全性开展了系统实验研究。通过开展栀子及京尼平苷的长期及急性毒性研究,揭示了栀子及京尼平苷在动物模型上的安全剂量及毒性反应情况,发现了相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ALT、AST等指标、能够更早期的监测预警京尼平苷过量使用所致肝脏毒性的生物标志物甘氨酸N-甲基转移酶和糖原磷酸化酶,验证了一批与其肝毒性密切相关的基因,分析研究了肠道菌群对栀子及京尼平苷发生肝毒性不良反应的影响规律,为其非临床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其潜在的临床应用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共发表论文5篇(SCI 2篇,核心3篇),培养研究生5名。 复方芪丹颗粒防治急性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系统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吉林康乃尔药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史大卓、刘剑刚、董国菊、马鲁波、张蕾、汪晓芳、闫小平、伊博文、匡颖、周建国、庞玉华、吴思丹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即联合北京四家医院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方药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证明其可明显减少AMI患者住院死亡率,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本课题提出益气养阴活血方药是通过干预VR而有效防治AMI的假说,选择西苑医院应用多年有效的益气养阴活血方药抗心梗合剂(原名愈心梗液,由黄芪、党参、黄精、赤芍、郁金、丹参组成),针对AMI后VR这一关键病理的结构改变及发生机制,从AMI后心室几何结构、心脏收缩功能、线粒体超微结构和相关基因表达等方面进行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此方可减少心梗面积,减轻缺血心肌损伤程度,保护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调节胶原代谢,改善缺血心肌能量代谢,保护线粒体结构相对完整性等,从而阐明益气养阴活血防治的作用机制。同时,通过6个月的临床观察和随访,发现治疗组较对照组心血管终点事件明显减少,对提高中医药防治AMI的研究水平,建立和指导AMI后中医药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复方芪丹液”制剂取得北京市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批件(No:11005),并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证书(No:ZL 201110051943.3),成功转让吉林省康乃尔药业有限公司拟申报新药。课题组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中国引文数据库引用55次。课题项目先后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9870942;No:30371814)资助,培养博士2名,硕士研究生3名。 中医金针拨障术切口外滤过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机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主要完成人:吴烈、桑子瑾、杨迎新、周浩川、苏航、康玮、张国亮、武丹蕾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借鉴中医“金针拨障术”及“针拨套出术”治疗白内障的方法,将金针拨障术切口位置(即睫状体平坦部)与西医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式相结合,原创性提出经后路睫状体平坦部行外滤过术治疗青光眼的学术思想,以及经睫状体平坦部行后路玻璃体腔引流器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新理念。 该项目实现了四个关键技术转换与创新:(1)切口适应症的创新:将以往被用于白内障和玻璃体手术的切口应用于青光眼手术。(2)青光眼手术切口位置的创新:常规小梁切除术采用前路角巩膜缘切口,而新术式将切口移到后路睫状体平坦部,可作更大的滤过口以增强引流,延缓滤过道瘢痕化。(3)切口闭合方式的创新:睫状体平坦部切口被用于白内障和玻璃体手术时需紧密缝合关闭,而该项目挑战了在此处作半开放式切口的风险并获得成功。(4)开创后路玻璃体腔引流器植入术的新起点:在睫状体平坦部作半开放式引流口可能并发玻璃体外溢,该项目采取经此部位的玻璃体腔引流器植入术,既能持久引流房水,又能阻挡玻璃体溢出,避免切口因瘢痕化而关闭。此外,将引流器形态由常规毛细管式改为扁平双凹槽式,更利于引流。 广安门医院眼科于2005年3月开创该技术,已在5家医院推广应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培养研究生5名。 从能量代谢角度探索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刘颖、邹雯、李洪娟、王健、李鑫、胡建华、孙萌、张伟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攻关项目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自选课题,从能量代谢角度通过微观分子水平和宏观整体水平探讨艾滋病阳虚证的特征,探讨HIV感染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HIV损伤机体阳气,阳气不足能量代谢降低,导致免疫功能低下。通过对175例HIV/AIDS患者的红外热态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发现,经温肾健脾中药治疗5个月后,督脉、神阙穴的热态差值显著增加,表明中药治疗对患者热态改善有显著作用。同时,中药组和中西药合用组线粒体膜电位正常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单用西药组,提示温肾健脾中药可以明显改善艾滋病能量代谢,减轻线粒体损伤,促进免疫功能恢复。 该项目开发研制艾滋病红外诊断系统,该系统能客观反映机体能量代谢(正气)情况,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科研实践提供了评价标准和测量工具,今后将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工作中。研究以能量代谢为切入点,通过宏观和微观两种途径探讨艾滋病阳虚证的特征以及中药干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肿瘤患者就诊指南系列《专家帮您解读癌症》丛书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杨宇飞、吴煜、朱尧武、吴显文、曹文兰、郭中宁、郭全、许云、刘涛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本丛书历时6年编写,第1版共7分册,从患者立场、用专业经验讲述乳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肺癌、大肠癌、胰腺癌7个常见肿瘤疾病的医学科普常识、健康保健以及就诊指南、常见误区等,整体编写思路清晰、规范,具有贴心、真实、易懂、权威、全面、客观、独特、透彻、实用、方便等特色,为我国的肿瘤防治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14年再次出版,于原有基础上补充了最新防治知识,增加妇科肿瘤分册。自发行后单册最高印刷次数达9次,深受癌症患者及家属欢迎。书中以专业的视角、通俗的语言、亲切的关爱,唤醒老百姓面对癌症的健康管理意识,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有助于医患沟通与和谐医患关系的发展,有利于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社会现象。本系列丛书深入浅出的向读者们介绍了贯穿于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预防等全过程、全方位的专业级指导,深受读者好评。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研制与推广的管理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 主要完成人:王永炎、朱建平、张志斌、蔡景峰、曹洪欣、吴文清、甄艳、黄涛、王致谱 、蔡永敏、梁菊生、夏祖昌、赵艳、邱玏、洪梅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政策研究奖 本成果是对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研制与推广进行管理的总结,旨在解决长期存在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及其原则和方法缺失或不统一,规范推广困难的老大难问题,为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研制及其推广提供可操作的管理方法,为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提供基础公益性服务。 一、组织管理。建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及其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负责制订计划,组织审定、推广,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其中国医史文献所、术语研究室负责项目的申请、实施,规范名词维护和推广的组织管理体系。 二、规范研制管理(技术管理)。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有关规定,结合中医药名词术语特点,首次采用术语学方法,制订《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和研制流程,并应用于规范中医药基本名词和内妇儿科21类共7710条名词的汉文名、英文名、注释,确保其准确、规范、权威。 三、规范推广管理。实施专家个人、团队机构、国家、国际组织多层面全方位推广策略。中医药学基本名词、内妇儿科名词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批准、权威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编辑上岗必考内容、出版物质量指标之一。除纸质、光盘版外,还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及其中医药名词委网站与微信、中国知网、百度百科上公布;办培训班;与辞书协会合作编纂多种工具书。提出“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新理念。为国际推广,增加汉语拼音;建议、参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世界卫生组织ICD-11传统医学项目等有关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规范、标准的研制。 2型糖尿病"三型辨证"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吉林一正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林兰、倪青、魏军平、苏诚炼、陈世波、李鸣镝、张润云、陈思兰、闫秀峰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本研究属于技术开发领域,研究历时34 年。主要技术内容:(1)创立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1986 年被写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沿用至今。经宏观辨证微观检测,将糖尿病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型。阴虚热盛型病程最短,胰岛素抵抗为主,并发症少而轻,为早期;气阴两虚型病程较长,胰岛β 细胞功能紊乱,并发症多而轻,为中期;阴阳两虚型病程最长,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并发症多而重,为后期;气阴两虚为基本证型。(2)提出益气养阴为防治糖尿病基本法则,研制了"降糖甲片"("渴乐宁胶囊")。(3)提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大法:研制了"芪蛭降糖胶囊(降糖通脉宁)"、"渴络欣(糖微康)、"糖心平胶囊"。④为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糖尿病领先专科"和国家药品临床研究机构新药研发基地。⑤制定了若干标准、规范、指南,促进中医糖尿病标准化、国际化、产业化。 该研究推广应用到全国20 余省市自治区50 余所大学附属医院,2003 年评为国家中管局十大科研成果推广项目首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 项,获得5 个新药证书,培养4 名博士后、8 名博士、26 名硕士,发表主要学术论文62 篇,被引634次。 华蟾素注射液活性成分的抗肝癌作用机制及临床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安徽华润金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边宝林、王进元、赵海誉、高波、王宏杰、唐子尧、孟志强、杨培英、杨建、罗川、司南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该研究对抗肿瘤中药华蟾素注射液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阐明了华蟾素注射液中的主要四大类成分:毒配基类、小分子多肽类、蟾蜍色胺类、腺苷类,通过对肝癌、肺癌、胰腺癌、胃癌、肠癌等10多种瘤珠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发现,毒配基类具有明显的抗癌活性,特别是在抗肝癌的效力上,具有使肝癌肿瘤缩小60%以上的抑制活性,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线粒体通路和死亡受体通路,诱导人肝癌细胞发生凋亡,且caspase-10介导的死亡受体通路可能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明确了华蟾素注射液中蟾毒配基类成分与抗肿瘤活性之间的关系、蟾毒配基类成分抗肝癌的独特作用机制、蟾毒配基类成分抗肝癌活性构效关系、华蟾素中多肽类成分与抗肿瘤活性之间的关系、多肽类成分与镇痛活性之间的关系,为华蟾素注射液临床安全合理的用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研究推动华蟾素注射液在四年间呈连年增长的良好态势,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促进了产业化发展,为肝癌患者带来了福音。目前,已发表论文36 篇,其中高水平SCI 论文17 篇,申请发明专利6 项,授权3 项。 基于结构化住院病历数据的糖尿病中医“症—证—治—效”关系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济宁市中医医院 主要完成人:倪青、王祥生、陈世波、骆彤、闫秀峰、肖月星、张润云、苏宁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内容:该成果研发了适合于临床住院病人管理的“结构化糖尿病中医住院病历数据采集系统”,全面、实时采集糖尿病中医住院病人临床诊疗信息,形成数据库。重点研究糖尿病及其主要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诊疗规律。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研制并推广应用“结构化糖尿病中医住院病历数据采集系统”。以结构化数据采集系统为平台和工具,基于临床诊疗实际所产生的临床数据 ,以单证候分析为切入点,将无尺度网络与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运用于中医临床研究。基于临床住院病历诊疗实际病例,系统分析和总结了2型糖尿病及其主要并发症,包括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中医证候及其动态演变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依据。证实了中医药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疗效优势。围绕中医症、证、方、药等要素,提炼住院病历优势病种的证候规律、复方组成特征、药对配伍规律,进一步指导临床诊疗,提高诊疗水平。 “来源于临床,又回归临床”, 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特点。 推广应用:该成果在全国26家医院推广应用,培养2 名博士后、4 名博士、13 名硕士;发表主要学术论文64 篇,SCI收录3篇。 中药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皖西学院、云南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郭兰萍、陈乃富、韩邦兴、刘大会、王晓、姚厚军、张燕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该研究针对当前中药材栽培地肥力失衡及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小生环境改变等问题,探索了中药材生态种植的技术和方法对中药材仿生栽培、菌根生物防治、养分平衡等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实践,并针对当前中药材栽培上存在引种驯化困难、药材质量下降、田间病虫害和土壤连作障碍严重等系列问题,提出大力实施中药材生态种植,积极推广中药材仿生栽培。 项目采用产学研用联合模式,先后与皖西学院、云南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合作,且已初步形成中药生态种植的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项目对中药材栽培地肥力失衡及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小生环境改变等问题改善效果明显,因此对建设生态文明,保障人民用药安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申请专利16项。已在国内推广种植数万亩,开展仿生栽培近万亩。累计利润达98662万元。
01
2022.08
2022.08.01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度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成果简介
2014年度我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6项,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1项,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2项,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2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1项。为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我院科技成果,号召全院科技人员学习获奖者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促进中医药科技进步,特对以上20个成果简介进行刊登。 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刘建勋、林成仁、任钧国、李欣志、付建华、李 磊、任建勋、孙明谦、苗 兰、侯金才 奖励名称及等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该研究提出了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研究新思路,将中医临床证候的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技术与方法应用于中药药效学研究,制备了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家兔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痰瘀互结证、大鼠脑梗死络脉瘀阻证等5种疾病、6个证型、11种接近临床、重复性强、稳定性好的动物模型,建立了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新方法;建立了中医四诊、病理生理指标群与分子标志物群为表征的动物模型证候评价方法;从病、证两方面,在整体、细胞、分子三层次,构建了83种模型、220项SOP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肿瘤等疾病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搭建了国内外领先的中药药效学评价平台。 该体系已在国内外50家科研院所得到推广,为80家国内外企业及科研院所评价中药新药120种,获得新药证书10个,临床批件22个,发表论文180篇,SCI 30篇,编写专著12部;获得国内专利5项,国际专利2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9项;培养研究生40名,出站博士后18名。 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皖西学院 完成人:郭兰萍、黄璐琦、虞云龙、陈保冬、王文全、崔秀明、刘大会、陈乃富、韩邦兴、杨光等 奖励名称及等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农残重金属污染及连作障碍是中药材栽培土壤中存在的两个关键障碍,二者交互作用,严重制约了中药材安全生产。研究组针对当前中药材栽培土壤农残重金属污染及连作障碍等问题,选择对立地条件要求高、适宜用地紧张、连作障碍严重的多种重要中药材为研究对象,在中药材栽培土壤农残重金属综合治理、连作自毒作用消减、菌根生物防治、养分平衡等关键共性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实践。项目建立了中药材栽培土壤农残重金属危害风险评估方法及相应综合治理技术;提出了土壤自毒物质评价的Jaccard方法,为药用植物自毒作用评估提供了新思路;建立了中药材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及中药材菌根栽培技术体系。 该研究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4项,5项授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3项,国家及省部级个人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221篇,主编著作4部;建立了中药材重金属检测国际标准;建立中药材土壤综合修复技术12项;开发了三七、菊花的专用肥及三七连作障碍生物菌剂;举办了20多期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培训了大批基层科技骨干和药农;指导种植中药材面积达10万余亩,产生经济效益3.8亿元。 中药复方功效研究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刘建勋、林成仁、任钧国、李欣志、付建华、李磊、任建勋、孙明谦、苗兰、侯金才、徐立、葛争艳、洪晓华、金龙、韩笑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研究提出了以证候研究与评价为核心、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关键的中药复方功效研究与评价新思路,建立了中药复方功效与药效关联的研究方法,明确了中药复方功效与药效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以中医四诊、药效学指标群、分子标志物群为表征的3种中药复方功效评价方法;构建了治疗心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疾病的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体系。开展了以证定法、以法组方、以效定量、组效相关的中药新药研发;建立了基于中药化学、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的多成分/多药效指标相关联的中药复方功效“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研究了8种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150种指征成分及其体内过程、交互影响和药理作用,阐明了中药复方功效的物质基础。该体系提升了促进了国内中药研究的发展,为北京医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研究成果已推广到国内外50家科研院所,为60家国内外企业评价中药复方新药63种,获新药证书9个,临床批件17个。发表论文217篇(SCI 36篇),编写专著8部,获发明专利9项,省部级成果奖4项,培养研究生26名。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冠心病证治规律及临床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徐浩、史大卓、高铸烨、冯妍、尚青华、邱禹、曲丹、文川、付长庚、刘洋、罗静、李四维、李鸥、焦阳、张琳、于鑫婷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研究在“临床科研一体化”思想指导下,建立了体现中医特色、高度结构化的冠心病临床诊疗信息采集及数据挖掘系统,并通过临床应用不断优化后推广应用,为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临床研究新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构建了10324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诊疗数据库,是目前冠心病中医领域最大的数据库之一,在此基础上,对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复杂干预疗效评价、治疗方案优化等中医药领域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证实中西医结合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为冠心病中医干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引入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数据挖掘方法,首次在中医药领域对随机行走模型、多因子降维、马尔科夫决策模型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学体系,为基于临床实际数据的中医临床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研究,建立了一支多学科交叉、以中青年骨干为主的研究团队。共培养博士生6人,硕士生8人,课题负责人徐浩因为在中医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突出成绩,被评为2013年首批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荣获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临床研究青年奖。共发表论文31篇,SCI收录10篇,总被引频次203次,其中他引164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英文报告2人次,国内学术会议/继教班报告7人次。 基于整合药理学策略的中药成分群-体内过程-药效活性的关联性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杨洪军、许海玉、张迎春、马艳、李珂、卢朋、陶野、唐仕欢、张方博、吴宏伟、李德凤、张毅、雷云、黄斌、陈晓萌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研究按照整合药理学的研究策略,以元胡止痛方为范例,构建了“肠吸收-活性评价-数据挖掘”体外联用模型和“化学指纹-代谢指纹-网络药理学”两位一体的整合药理学研究体系,深入解析了元胡止痛方的物质基础移行规律、多靶点整合作用机制、多成分组合与药效活性的关联关系,实现了基于活性成分的质量控制、临床适应症的优化,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外,相关研究策略与技术还应用于脑心通胶囊、龙血竭肠溶片、银翘散和麻杏石甘汤等多个方剂的现代研究。 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多家企业,与企业签订3项技术服务合同,合同经费超过314万人民币。开发的中药组方优化平台软件已在马应龙药业有限公司、北京中医药大学等近10家医药企业、科研院所。已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13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1人获院级优秀论文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中国藏医学的国际传播与推广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蔡景峰、甄艳、柳长华、胡颖翀、宋歌、农汉才、成莉 奖励名称及等级: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传承贡献奖一等奖 该研究整合了30年来项目组在藏医药国际交流工作方面的研究和成果。在出版一系列藏医药英文专著和译著的基础上,总结出藏医药国际传播与推广工作中的3个关键问题,推动了藏医药学术传承与发展,至今国内外犹未见到类似的成果。该研究的核心成果《考源》、《藏医学通史》等,不但在藏医药学术界的汉、藏论文中得到广泛引用,在宗教、历史、艺术等非医学专业也有所引证,说明其资料的丰富性和论证的科学性;除藏医药研究之外,蒙医蒙药研究、苗医药研究等其他民族医学的相关学科亦有引用,显示其学术内容的严谨性,反映出其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示范性。《China’s Tibetan Medicine》一书还得到了外国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被评价为“到目前为止,尚未见过其他以英文或别的西方语言出版的著作对西藏医学提供如此包罗广阔的大量信息”,体现出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和重视。 该成果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藏医药文化,向国外学术界宣传了我国优秀的藏医学传统知识,纠正了国际上对藏医药的错误认识,以有理有据的研究成果,驳斥了西方社会提出的“西藏文化灭绝论”的谬论,促进了藏汉民族团结,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中药炮制与药性相关性及其饮片质量评价模式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肖永庆、李丽、张村、林娜、梁日欣、隋 峰、刘 颖、栾 兰、 刘春芳、殷小杰、于定荣、麻印莲、顾雪竹、逄 镇、陈东东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该研究以大黄等数种中药饮片为范例,以各饮片炮制前后的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变化为切入点,将成熟经典的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揭示炮制改变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变化规律,并以规律为纽带剖析中药炮制与药性改变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炮制原理研究和基于炮制原理的具有个性特色的饮片质量评价模式。利用具有饮片个性特色的质量评价方法,使生片和制片的质量评价内容更具专属性,质量评价标准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多家饮片生产企业利用该成果进一步规范了饮片生产工艺,完善了饮片质量评价及控制方法,为构建中药饮片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稳定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用方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表论文75篇(其中SCI 8篇),他引255次、下载13000余次。获得1项发明专利(201010255098.7)。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3名、硕士15名。 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方案临床与基础研究及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主要完成人:林兰、倪青、魏军平、冯兴中、霍蕊莉、苏诚炼、李鸣镝、王师菡、陈思兰、张润云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本成果属“中医内科”范畴。项目研究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原则,以糖尿病病证结合研究为基础,开展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方案与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机理的系列研究。主要成果内容:(1)参照EMB系统评价的方法,对当前现有糖尿病相关标准、辨证论治和临床疗效评价术语进行研究,归纳、整理、完善后,形成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及操作规范,同时参照糖尿病诊疗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相关内容,建立糖尿病中医文献临床诊疗知识库,研究糖尿病辨证规范化和临床症状体征标准化、客观化测量方法,形成“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方案”。(2)采用上述诊疗方案,采用随机交叉对照试验方法,验证了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方案的疗效。(3)基于病证结合原则,分别进行滋阴清热(清润方)降低血糖(阴虚热盛证—高血糖状态)、益气养阴活血(滋益方)改善微血管并发症(气阴两虚兼瘀证—微血管并发症)、阴阳双补(双调方)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阴阳两虚兼瘀证—大血管并发症)进行基础实验研究,证实其疗效机制。(4)在全国14家医院进行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糖尿病中医防治整体水平的提高。 该研究发表论文27篇,累计服务患者43万人次,累计经济效益2.54亿,创收6783万元。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6人,硕士23人,进修和规培医生174人。 基于肾生髓、髓生血理论治疗地中海贫血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零三医 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 主要完成人:吴志奎、张新华 、胡镜清、张俊武、王文娟、方素萍、马艳妮、尹晓林、刘咏梅 奖励名称及等级: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高、危害最大的单基因遗传病,致死、致残率极高。 对比国内外少数案例临床报道,本项目基于“肾生髓、髓生血”理论,在高发区历经25年临床实践,开展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地贫的临床规范研究,以国际公认的诊断与疗效标准进行评价,累计治疗地贫600余例 ,取得了领先的临床研究成果。 研究首次对中医药治疗地贫从理论基础、核心病机、治则治法、作用特点和可能机制等提出了较明确的理论认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有效治法,填补了国际植物药治疗地贫空白,在国际单基因遗传病临床治疗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 依托多项国家基金,从整体效应、基因突变与疗效关系、骨髓有效造血、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珠蛋白基因表达调控、诱导红系分化等不同层面,探讨了中药治疗地贫的疗效特点和作用环节,使中医药治疗地贫整体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益髓生血颗粒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治疗地贫有效中药制剂,在高发区解放军303医院等多家医院应用,获明显社会效益。   该研究属中医药治疗疑难病领先的优势项目,获行业内和学术界高度认可,国内外影响广泛。课题组在核心期刊共发表相关论文74篇,其中SCI收录9篇,,培养研究生11名, 参加国进行学术会议10次。 针灸理论文献通考——概念术语规范与理论的科学表达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赵京生、杨峰、李素云、张树剑、张建斌、刘兵、岗卫娟、张立剑、冉升起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研究在收集整理300多部先秦至清的古代文献基础上,对入选的576个针灸基本概念术语,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逐一分析并给出释义;研究围绕学科关键概念术语和理论问题,阐明了理论概念术语形成背景、本义与演变、影响因素、使用状况等,为现代理解认识提供了客观和全面的历史解释与文献依据。形成了《针灸学基本概念术语通典》为主,及《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针灸学基本理论》、《针灸理论解读:基点与视角》等专著;发表论文33篇。建立了古代针灸语料库、先秦两汉非医文献针灸相关资料库及针灸术语库。对促进针灸文献与理论的基础研究,以及针灸标准化和国际化建设具重要意义,为针灸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获201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该成果在国内率先开展针灸概念术语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与深度分析,完成具一定权威性的文献立典,整体研究成果填补该领域空白,有力促进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发展。为明确概念,规范术语,发掘针灸理论科学内涵,提供了丰富资料和文献依据,也将在针灸的教材与工具书编纂、标准化建设、跨学科交流及国际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温阳益髓法结合软骨移植治疗膝骨关节炎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 主要完成人:张洪美、荆琳、张淳、何名江、齐越峰、单鹏程、陈文学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项目组均发现:“温阳益髓法”对软骨细胞的增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从而弥补自体软骨移植技术不能修复移植部位之外的关节软骨和阻止术后关节软骨继续退变的缺陷。“温阳益髓法”结合基因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生物力学技术等多种技术方法,吸取各个学科知识,采用综合疗法,可以提高关节软骨修复的质量。课题根据回顾性研究的结果,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设计了严格规范的临床试验,借鉴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整理临床研究资料,进行多方面平行比较,强调从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卫生经济学、伦理学等方面综合评价。从而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的优势和特色,规范了其治疗方法,并在临床上逐步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该治疗方法已在国内6家以上医疗单位使用,已成为治疗临床骨关节炎的主要手段。发表论文6篇,培养研究生13名。 雷公藤活性成分的抗风湿病情改善作用及机理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林娜、刘春芳、孔祥英、吕爱平、陈卫衡、王建竹、莫淡雅、张彦琼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研究首次证明了雷公藤最主要的免疫活性成分雷公藤甲素具有缓解RA病情、抑制关节滑膜炎症、防止或减缓关节结构破坏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样作用。同时,从RA的关键病理环节入手,阐述了雷公藤甲素抑制关节滑膜炎症和血管新生,调节软骨基质降解和破骨细胞分化系统,抑制炎症相关信号通路活化、降低炎症反应级联和循环的相关作用机制。研究尚发现雷公藤甲素兼具部分症状改善药和糖皮质激素样效用、单用与甲氨蝶呤或地塞米松相比具高效低毒优势、联用效果更佳的作用特点。 该成果以临床疗效为导向,在国际上最早报道雷公藤DMARDs样作用的实验证据(Lin N. Arthritis Rheum.2001),相关结论与被预言“将改变全球RA治疗策略”的临床循证医学最新研究成果相符(Lv QW. Ann Rheum Dis.2014),体现了项目研究的原创思想和触及RA前沿领域的学术敏感。成果已被多家临床单位用于治疗参考,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44篇( SCI收录18篇),引用共计487次;培养研究生12名、博士后3名。这对指导雷公藤的合理用药、促进其分子药理学机制发展及进一步的国际型DMARDs中药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有助于推进雷公藤的国际发展进程。 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疾病防治手册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武警总医院 主要完成人:汪卫东、郭蓉娟、王米渠、许建阳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8年5月25日至30日,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奔赴四川灾区,先后到德阳、绵竹、都江堰、江油等重灾区进行调研,了解如何利用相关中医心理知识参与紧急心理干预和灾后心理重建工作,短短几天中,深入各灾民安置点,筛选患者,并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心理干预工作。这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50份,掌握了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随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心理医疗队于6月6日至6月22日在德阳展开工作。先后到德阳、汉旺镇等地,深入灾民安置点和小学进行中医心理危机的探索,团体干预1401人次,个体治疗327人次;收回量表248套、992份。根据这些资料以及在当地从事中医心理干预的直接经验,编著了《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疾病防治手册》, 本书温故知新,创立中医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治疗实践; 中西结合,充实中医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治疗需要,切合实际,建立中医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治疗规范;深入探索,完善中医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治疗方法。书籍的主要包括上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中篇灾后心理疾病治疗,下篇心理干预与治疗技术,附篇常用心理评估量表,并论述了具有具有中医特色的本土化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成果,“ 中医情志干预方法”,亦即“情志疏导八法”, 供今后紧急心理危机干预作参考。 本书于2008年7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于全国,全书共10.7万字,由于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而畅销。到2013到共发行近15000册。从出版状况可以看出该书深受全国中医工作者的推崇。 论民族医药(医学类型和表达范式的比较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梁峻、郑蓉、庄乾竹、刘学春、郑琪、李良松、包哈申、张磊、崔京艳、孙灵芝 获奖名称及等级: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本成果从思维、技能、文化等层面,梳理出7个文化圈(文化类型),即藏蒙傣佛教医药、维回哈伊斯兰教医药、百越各族(壮、侗、布依、水、仫佬、毛南、黎等)医药、炎羌(羌、彝、土家、白、纳西)医药、苗瑶畲医药、朝鲜医药、通古斯萨满教医药文化类型。这些类型都建立在传统自然哲学基础之上,如元气本体论、阴阳二元平衡论、三素三根三生万物的三维认知方法、四塔四大物质及两仪生四象的四维四象理论概括、五行间生克制化逻辑关系以及色、识、受、想、行五蕴五明精神理念的相互关联、三才而两之构成的六气六元学说等。认为以共性思维特征都可进行规范并制定相应标准。以民族医药共性标准为准绳,各自的个性思维、知识、技能就可制定其独特优势标准。本成果还对8个古老民族濒危医药文化遗产进行了发掘,如由蒙古族部分传承着的匈奴、东胡族休克复苏、正骨等特色疗法;由维吾尔族部分传承着的突厥回鹘医药学术;由锡伯族部分传承着的鲜卑医药传统;由满族部分传承着的渤海国和金代以来的肃慎医药学术;党项、契丹民族留下的医药文物制度等文化遗产。本成果初步清理直观归纳演绎辨证逻辑方法、类推方法在各民族医药类型中程度不同的体现和应用例证,同时论述了民族医药政策。 补肾方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及新药研发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岐黄制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谢雁鸣、王和鸣、邓文龙、鞠大宏、魏戌、沈霖、支英杰、宇文亚、廖星、姜俊杰、王建农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以“肾主骨”理论为指导,通过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区6447 例次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阐述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基本证候特征,初步建立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风险评估模型。发现CTR AA 基因型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高危人群的遗传学基础。首次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偶联信号传递的角度揭示了“肾主骨”机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了骨质疏松症蛋白质相互作用及预测分子复合物通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骨碎补单味药中发现了骨碎补总黄酮是促进骨细胞形成的活性物质,并揭示其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其主要成分柚皮甘在大鼠体内作用时间长。骨碎补总黄酮制备过程中,形成了SFDA“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工艺的部分标准。完成Ⅱ类(现5 类)中药新药强骨胶囊的研发,进行了大样本的RCT有效性、安全性及其作用机理相关研究。 编制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取得了名称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槲蕨有效部位及其提取方法”一项国内发明专利和四项国际发明专利;两项新药证书,发表论文139 篇,SCI 收录8 篇,国内核心期刊131 篇,培养博士12 名,硕士13 名。 刘志明通阳活血法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验传承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主要完成人:刘如秀、刘志明、王阶、胡元会、李军、刘金凤、汪艳丽、王彦云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研究系统整理国医大师刘志明学术思想,并进行多项创新性研究。从采集的500余份病例中提炼刘老学术思想,精解理法方药,形成既反映刘老学术思想又体现个体诊疗特色的学术专著,总结出刘老治疗心系疾病、湿热病证、发热病证、慢性肾炎、老年病等学术思想,提炼治疗病窦、冠心病有效经验方—强心复脉方、冠心爽合剂。自1999年,课题组从临床与基础两方面对强心复脉方进行整体、细胞、分子、基因等水平研究。临床研究证明该方安全有效,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安装起搏器;多层次基础研究明确了该方多作用途径整合效应。在研究过程中,原创“甲醛加压注射渗透法”制备窦房结慢性损伤模型,丰富病窦造模方法学。 该成果具有广泛社会经济效益,强心复脉方已获得院内制剂临床批件及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转让,为患者节省医药费约2万元/年/人,转让创收120万元,产生上千万经济效益;造模方法和冠心爽合剂均已申请专利保护;历经20余年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SCI收录3篇,IF最高3.753),出版专著2部,培养研究生30余名,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吉林省肿瘤医院 主要完成人:花宝金、侯 炜、郑红刚、周雍明、李丛煌、王沈玉、解 英、张  越、林洪生、关天宇、张美英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研究采用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542例晚期(ⅢA -IV)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西医队列260例,中医队列114例,中西医结合队列168例。以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生存质量为主要指标,观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其优势人群。研究结果表明,以治则统领,根据治疗阶段不同,选用与治则相应的中药治疗,对于晚期非手术肺癌患者能够改善体力状况、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具有增强放化疗疗效的作用趋势,能够延长生存期。采用单纯中医药治疗在疾病进展和总生存期方面不劣于西医治疗,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研究结果证实: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年龄较大、体力状况较差的患者可酌情选择单纯中医治疗。 本成果形成了基于现有证据并达成专家共识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治疗规范(《肺癌中医临床路径》及《肺癌中医诊疗方案》)。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SCI收录2篇,培养研究生16名。 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案优化及质量控制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翁维良、谢雁鸣、田元祥、支英杰、陆芳、武常生、李睿、宇文亚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成果建立了临床研究设计方案优化方法,效度与信度较高,可以发现问题,使研究设计更合理,重点更突出。建立了中医临床研究过程中的四级质量控制模式,四级监查与联合监查结合,力保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及保障研究数据客观、准确、及时、完整,结果真实、可信。建立了一套中医临床研究课题质量量化评价方法,能够对项目或课题进行整体量化评价,给出质量高低的名次顺序,说明所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课题质量可视化表达方法,可以将研究课题的质量等级及监查数据以雷达图的形式图形化展现,容易掌握。课题成果凝练出版《中医临床研究实施方案设计与优化》和《中医临床研究实施过程质控与管理》已成为中医药推广应用的行规。 该成果被政府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支撑计划办公室采纳应用,并应用于中医治疗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多发病、外治法、慢病行业专项等,提高了临床研究质量、真实性与可信性,提高了临床科研执行能力,提高了科研人员的诚信意识,整体提高了科研的水平。发表论文36篇,出版著作2部,论文下载7373次,被引用216次,单篇下载619次,登记软件著作权2个。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2名。 迷走神经和胃肠激素在耳-体穴电针调节胆道系统功能中的作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朱元根、荣培晶、张和平、贲卉、李燕燕、董来成、徐青燕、叶燕燕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采取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在临床上采用耳–体穴电针的方法治疗胆道系统功能障碍,取得较好的疗效。之后,进行了动物实验。利用胆石症、胆汁排出不畅的模型,测量胆道不同部位的压力,记录Oddi括约肌肌电变化、胆汁排出量等,观察针刺对相关指标的影响。实验证实,迷走神经作用是电针效应的重要作用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体液物质调节也在起重要作用。 通过对外周迷走神经在针刺调节胆道系统功能中的作用,以及体液因素(胃肠激素中的胃泌素)对针刺调节胆道系统功能影响的观察显示,耳穴和体穴结合应用,对于充分调动神经和体液两方面的作用有重要意义。前者侧重于神经方面,后者则侧重于调动体液因素。神经-体液的共同作用,成就了临床上针刺治疗的及时效应,以及相对持久的针后效应。 本项目的部分研究工作,是与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协作。获得1996年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南通市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临床上提倡的方法曾被多家临床医院推广应用。理论研究成果,曾被«实验针灸学»教材第一、二、三版本引用,至今仍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应用。同时还被耳针专著«中国耳针学»引用。 多种分离分析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纯化鉴定中的组合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主要完成人:巢志茂、吴晓毅、王尉、王淳、周晓晶、林楠、刘海萍、杜宁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在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系统、合理地应用多种分离、分析技术的组合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该项目采用硅胶柱层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的组合进行了2种中药18个成分的分离和纯化,并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和多种核磁共振等技术的组合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采用薄层色谱进行了36种油性中药系统的定性鉴别;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了3个成分的富集和纯化;采用逆流色谱分离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组合进行了9个成分的制备;采用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的组合归属和确认了4个成分;以高效液相色谱为基础,组合正交设计技术一次性制备了5个苷类成分,组合采用紫外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分别进行了4个和3个国家标准样品的定值。形成1项专著、1项授权发明专利,6篇SCI论文,7篇核心期刊论文,7项国家标准样品,1项院级成果奖,培养4名研究生。
01
2022.08
2022.08.01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度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成果简介
2013年度我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4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8项,第三届出版政府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1项,为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我院科技成果,号召全院科技人员学习获奖者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促进中医药科技进步,特对以上16个成果简介进行刊登。 冠心病病证结合证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王阶、姚魁武、朱明军、邢雁伟、何庆勇、马长生、李军、李勇、熊兴江、衷敬柏 奖励名称及等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以“病证结合”和“方证对应”作为切入点,对冠心病病证结合进行了系统研究。创立了冠心病病证结合中医证候要素和证候诊断标准;构建了系统完整的疗效评价体系;建立了中医临床证据分级与评分标准;形成了冠心病心绞痛证治推荐规范并验之临床。首次揭示了冠心病证候要素演变规律以及中医干预影响;揭示了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不同时点的证候演变规律。本项目先后形成了 5 个量表和 2 个临床指南,构建了冠心病病证结合证治新体系,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 该研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38篇,SCI或EI文章1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应邀在国内外做专题报告36次。研究成果《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已成为行业标准,通过对指南的临床验证,发现冠心病证治规范后临床总有效率从73.8%提高至85.4%,平均住院日缩短 1.2 天。同时,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中。《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已在北京、河南、湖北等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并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内容。 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刘建勋、林力、张颖、任钧国、林成仁、韩笑、李磊、侯金才、宋文婷、徐立、付建华、张鹏、孟红旭、李澎、姚明江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针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概念。应用在线微透析和液质联用等分析技术,结合药理学的方法和指标,建立了吸收入血和靶器官分布的药物成分谱、药效谱及实时相关数据的获取方法;通过创建的基于稳健变换和差值分析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较好解决了中药多成分、多药效指标相关性分析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明确了示范方剂双参通冠方和塞络通胶囊发挥功效的物质基础、体内过程、配伍关系及交互影响、药理作用及作用通路和靶点,对中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 该研究完成了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并用于中药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所评价的丹参多酚酸盐制剂是国内首个在临床上进行PKPD评价的中药新药;同时在该思路指导下,相继研发四个中药复方新药,并转化到企业,转让经费达6600万元。在国内外共发表学术论文62篇,其中SCI收载14篇,获得国内发明专利2项,国际专利5项,培养研究生15名。该项目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处于领先水平,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有效恢复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云南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东药学院、贵阳中医学院、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 主要完成人:郭兰萍、黄璐琦、刘大会、杨全、周涛、杨光、张燕、郝庆秀、周洁、金航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针对当前中药材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土壤自毒物质积累、肥力严重下降、理化性质改变、以及重金属污染等土壤严重退化问题,选择了中药材三七、丹参、苍术等药材作为对象,开展了中药材立地土壤背景调查、连作土壤生物修复、退化土壤理化性质改良及综合修复、重金属污染综合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该研究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0项,3项授权;获得出版著作权4项;发表论文102篇,其中SCI论文17篇;出版著作5本,专著1本,主编4本;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参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40余人次;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及学士等不同层次的相关人才24名;建立了中药材退化土壤的综合修复等8项关键技术体系;开发了三七、菊花的专用肥及三七连作障碍生物菌剂;举办了多期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培训了大批基层科技骨干和药农。建设基地8个,基地建设与推广总规模80000亩,建立了中药材重金属国际标准,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冠心病血瘀证证候实质探索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陈可冀、殷惠军、马晓娟、薛梅、黄烨、刘玥、郭春雨、吴彩凤、李雪峰、蒋跃绒、王景尚、刘倩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进行了多态性与冠心病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HPA-1、HPA-2、HPA-3多肽位点均不是汉族人冠心病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而利用全基因组学芯片技术,首次构建冠心病血瘀证基因差异表达谱,发现目标基因白介素-8 (IL-8)、免疫球蛋白IgG结晶片段受体IIIa(FcγRIIIA)与冠心病血瘀证密切相关。通过功能分析发现IL-8可能通过影响血小板活化程度而介导了冠心病血瘀证的发病过程,而活血化瘀药(赤芍川芎有效部位)具有抑制IL-8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作用;FcγRIIIA能介导人外周血单核-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并一定程度上影响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而赤芍川芎有效部位抗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靶点与FcγRIIIA有关。本项目运用二维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建立了冠心病血瘀证血小板差异蛋白表达谱,发现血小板骨架蛋白凝溶胶蛋白(Gelsolin)与冠心病血瘀证密切相关,而赤芍川芎有效部位能通过降低血小板Gelsolin水平、抑制血小板钙离子内流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 该研究发表文章31篇,其中SCI收录11篇(最高影响因子4.77),引用频次达216次。 缺血性中风病中医康复方案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邢台市人民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王永炎、谢雁鸣、邹忆怀、赵性泉、韩舰华、王新志、王燕平、高凡珠、陈红霞、魏戌、马云枝、解庆凡、曹晓岚、赵建军、杨靖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以王永炎院士提出的“松”和“静”理念为指导,形成了规范、易操作的缺血性中风病中医康复方案。研究设计采用符合国际规范的前瞻性、多中心、实用性RCT方法,通过对1151例患者临床结局3年随访研究,得出中医康复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降低严重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中医康复方案组与现代康复组比较,严重致残率相对降低54.80%,绝对降低1.88%;病死率相对降低88.6%,绝对降低2.19%;复发率相对降低29%,绝对降低1.17%。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明确了针刺、推拿等中医康复措施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使用,起病7天内干预越早,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越好。研究的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通过多家临床单位应用表明,中医康复方案依从性好,效果确切,能够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该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实用中风病康复学》专著1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5篇,获得2011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马继兴新世纪学术成果与传承研究 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马继兴、万芳、李琴、杨峰、董树平、侯酉娟、黄齐霞、杨向真、李楠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成果包括以下内容:(1)《马继兴医学文集》:全面系统反映马继兴近70年学术研究成果,分为传世古代中医文献、出土医药文献与文物、海外回归中医古籍、药学史、针灸史与针灸铜人、古代文献研究方法探讨、译文、其它类研究等8大类,其中出土医药文献与医药文物、海外回归中医古籍研究皆为开创性工作。(2)《神农药学文化研究》:对神农药学文化的历史、内涵、精髓及其影响进行了综合研究,使当今时代能够看到千余年前追述神农的一大批原始性记录,对中医药起源于中华大地、华夏中医药文化源流追溯等以往欲求得学术回答的系列问题予以内容丰富、史料可考的详实科学研究。(3)《针灸学通史》:前者“中国针灸学史”,详论针灸疗法起源,历代针灸学发展,少数民族针灸学历史。后者“国外针灸学史”,着力于针灸传播较早、影响广泛的日本与朝鲜的针灸发展史,简论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的针灸传播历史,资料极其丰富,尤善于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文物相互印证分析,考证严密。(4)马继兴学术讲座视频:一为中医古藉版本特点;一为中医古藉对日本医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该研究培养学术传承人1名,培养硕士、博士4名,本院传承博士后1名。 扶正清热解毒辨证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主要完成人:刘  静、蔡静怡、何丽云、崔晓兰、支  楠、李越虹、吴  烈  王  颖、胡爱华、马小丽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标本并重、内外结合传统理念,发扬了中药扶正清热解毒标本兼顾相结合的优势,制定了适于普及的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中医辩证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临床的规范化诊疗方案,提高了整体临床疗效,降低了复发率,减少了发生永久性角膜损伤和视力损伤。该治疗方案在总费用、成本效果比、增效分析等卫生经济学具有显著优势,临床费用约360元,是角膜移植手术费用(2-3万元)的1%,可大大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该研究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实用技术推广项目、全国中医眼科行业标准推荐方法。在北京4家眼科中心及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协作组等6家科研、医疗单位使用推广,疗效达90%,无不良反应发生。成果提升了中医药防病治病、保障健康能力和水平,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 中药胎毒的研究——黄连和小檗碱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影响和机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林娜、 刘春芳、 徐颖、 高晓山、 杨守业、 刘源、王荣田、杨滨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新加坡学者认为黄连等含小檗碱的药物与氧化型药物伯氨喹啉一样可以引起新生儿氧化性溶血甚至核黄疸。在没有充分事实证据的情况下,新加坡卫生部于1978年宣布新加坡全面禁止买卖、持有、医用黄连及含小檗碱药物。针对黄连和小檗碱是否存有新生儿溶血毒性这一问题,该项目通过文献、实验、临床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发现中医药文献中黄连从来不是妊娠禁忌药,也未见引起新生儿黄疸的记载;黄连和小檗碱没有生殖毒性,不会造成胎仔和新生仔鼠黄疸;黄连和小檗碱不会诱发和加重G6PD活性下降动物发生溶血,对G6PD缺陷患者离体红细胞的形态及功能也没有影响;黄连和小檗碱对G6PD活性下降动物红细胞抗氧化保护系统和红细胞膜结构、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黄连及含黄连复方制剂不仅不会引起“黄连开口药”服用地区以及G6PD 缺陷遗传病高发区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和核黄疸,反而对G6PD缺乏和感染等诱因所致新生儿黄疸具有一定防治作用。相关研究结果不支持“黄连具新生儿溶血毒性”及“黄连为氧化型药物”的观点。 该研究发表论文41篇,累计被引用257频次,为黄连和含小檗碱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供参考,为解决有国际分歧的“黄连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直接试验设计技术的中药复方优化研究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主要完成人:荆鲁、王停、沈欣、何庆勇、刘光宇、刘尚建、段文慧、高铸烨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首次将直接试验设计(DED)技术运用于中药复方毒理学拆方研究中,并首次建立了毒效结合的数学复方优化模式,以达到优化处方减毒不减效甚至增效的目的,对临床经验方、院内制剂以及科研方的复方优化研究模式、已上市中成药的复方优化研究模式、出现不良反应已上市中成药的复方优化研究模式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丰富了中药复方优化的科学内涵,推进了国内复方优化学术研究。该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了专著《中药、天然药物复方优化及拆方方法学研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培养博士8名,培养学员数百名,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主要完成人:王阶、姚魁武、邢雁伟、何庆勇、刘震、朱明军、马长生 李海霞、荆鲁、冯博、熊兴江、虞桂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首次研究了20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介入前后835例次多个时点的信息,揭示了证候演变的规律,采用益气与活血中药干预,改善了患者预后,提高了临床疗效,主要取得以下成果。①运用生存分析和连续重复测量的方法揭示了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证候演变规律;②明确了中药对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中药治疗能抑制实性证候(血瘀、寒凝)频数及证候积分的升高,减少后期虚性证候(气虚、阳虚、阴虚)频数和积分,并伴随后期炎症、血小板活化、心功能指标显著下降,使证候要素组合朝着简单化方向变化;针对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借助多种算法及综合评价(TOPSIS法)的方法,对其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形成了《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 该研究通过科研协作和“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成果在北京、河南、湖北、等多家医院得到了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项目形成的《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已经编入《心脏病学实践2010-中西医结合卷》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诊疗常规》等著作中。本项目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篇,SCI或EI收录12篇,出版专著《病证结合中医证候学》、《血府逐瘀汤现代研究与应用》等5部。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6名,硕士21名。应邀在中国科协年会等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做专题报告及学术讲座16次。 基于生物力药理学丹参组分活血化瘀机理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市中医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游云、廖福龙、刘卫红、杨洪军、李玉洁、朱晓新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从血流/血管/血液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活血化瘀中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从离体及整体动物水平研究血流剪应力与活血化瘀中药的联合效应;将多因素多水平析因设计应用于生物力药理学研究,分析药物与力学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血流剪应力与药物具有协同作用,生物力学因素明显地影响和改变了经典的药理学剂量效应关系,活血化瘀药物与血流剪应力在炎症信号通路可能具有共同的作用靶点。 该项目基于生物力药理学的研究思路领先于国际同行,具有原始创新性;术语Biomechanopharmacology 已被国际专业索引收录。本项目共发表相关论文21篇,其中SCI收录9篇,核心期刊12篇,总被引111次。文章发表于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Biorheology, Clinical HemorheologyMicrocirculation等国际期刊,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上进行大会或者分会发言,推动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科学通报》编辑按语认为生物力药理学为中医诊断、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探索新的思路,促使更多的科学家关心和从事中医药学的研究。 中医药知识密集型数据利用模式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浙江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崔蒙、吴朝晖、李海燕、陈华钧、张华敏、雷雷、李园白、胡雪琴、刘静、姜晓红、贾李蓉、尹爱宁、施毅、林丹红、田文敬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以中医药知识密集型数据为切入点,在中医学、西医学、信息科学、复杂系统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应用新一代网格技术、语义Web、数据挖掘等方法,将中医药科学数据研究从大数据研究提高到知识密集型数据分析及利用层面。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基于网格技术,研制了世界规模最大的中医药知识共建平台——中医药虚拟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中医药知识共享平台。(2)使用语义Web技术完成了中医药知识密集型数据的语义关联,构建了中医药概念体系的知识模型并发现概念之间的隐含关系,建立了基于逻辑的中西医结合的知识体系。(3)针对中医药数据的知识密集型特点,开发了适用于高性能计算集群的并行计算方法。 该研究共申请专利13项,软件著作版权7 项。2项标准在ISO立项,形成行业标准4项;建立的中医药知识密集型数据“三维一体”的利用模式以及相关平台已在全国42家医院、科研院所进行推广应用。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99 篇,其中SCI 收录10篇,被引频次为265次。 基于多种动物模型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药小复方的应用基础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要完成人:李浩、刘剑刚、刘龙涛、刘美霞、韩淑花、官杰、蔡琳琳、姚明江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该项目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特点,提出了“‘虚损-瘀毒’交互为患是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机基础”的理论假说;针对中医理论假说并结合临床实践,筛选出用于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药小复方—还脑益聪方(制何首乌、人参、石菖蒲、黄连、川芎组成),结合现代中药的发展,对该中药小复方进行制备工艺的优化,药学质量的控制和多种动物模型的药理验证。药理实验表明,应用行为学测试D-半乳糖联合高脂饮食模型大鼠、自然衰老模型大鼠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转基因模型小鼠具有提高记忆行为,改善认知障碍的作用,并从动物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胆碱能系统、氧化应激、Aβ代谢相关蛋白及炎症因子等多环节、多靶点阐释了还脑益聪方的效应机制,建立了一种体现多种认知障碍病理机制的动物模型进行中药小复方的药效学评价的方法,同时为临床新药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获国家新药发明专利1项,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2篇,SCI论文2篇,培养博士后2名,硕士研究生7名。 补肾活血法改善肾性骨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及中医证候实质探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主要完成人:张宁、刘世巍、李同侠、任可、曹钋、罗燕楠、石玥、李宁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该项目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平行、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证实补肾活血法在改善肾性骨病(RBD)患者骨代谢异常,保护肾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疗效明确,为肾性骨病提供了一种疗效明确、安全、价廉的新疗法,弥补了西医治疗的局限性。提出的补肾活血法治疗肾性骨病在立法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对肾性骨病证候特征及实质、演变规律及其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探索,为建立客观中医辨证标准、有效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填补目前肾性骨病中医证候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此外,研究首次对RBD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受体在慢性肾衰状态下参与、调控骨代谢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外文献亦未见到大样本临床研究的报道,在国内同领域研究处于领先水平。 该研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培养研究生10名。 针灸学通史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马继兴 奖励名称及等级:第三届出版政府奖 《针灸学通史》于2011年12月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系马继兴70年潜心研究之力作。全书148万字,两大部分。前者“中国针灸学史”,详论针灸疗法起源,历代针灸学发展,少数民族针灸学历史,内容涉及针灸医家、针灸著作、针灸图、针灸铜人、针灸学术出现的新变化等。后者“国外针灸学史”,着力于针灸传播较早、影响广泛的日本与朝鲜的针灸发展史,简论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的针灸传播历史。 该书资料极其丰富,不限医学领域,文史诸家无所不涉,较多资料为他书所未备。尤善于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文物相互印证分析,考证严密。并从大学术发展背景中去探讨思索针灸发展,是针灸学科发展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学科通史类著作之首见者。于针灸学科理论、文献、学术史研究将起到直接推动作用,乃至针灸临床、教学、研究、跨学科交流、文化传承、科学普及、国际传播等诸多方面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学术影响。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及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电力医院、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朱立国、于  杰、冯敏山、高景华、李金学、洪  毅、林定坤、房  敏、李俊杰、王  平、高  云、蔡静怡、王尚全、孙武权、王红东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该项目制定了中医综合疗法(旋提手法+颈痛颗粒+颈椎康复操治疗)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方案,并验证了该临床方案的安全性和优效性,提高了愈显率,降低了复发率,体现了治疗、康复一体化的理念。针对本方案中的旋提手法技术,在国内首次采用运动捕捉技术描记并量化了其操作的运动轨迹,阐释运动学特征,利于掌握手法关键点及培训考核,并为旋提手法培训考核系统的建立奠定了运动力学基础。应用旋转手法操作力学测量仪,在本项目实施及推广应用中,初步建立了手法的量化考核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口耳相传、手手相授的传承、培训模式。 该研究列为北京市中医药优秀传统技法百人百项工程、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纳入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方法、全国骨伤科行业标准推荐方法。在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报告20次,全国4家骨科中心等50家医院推广。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列为专题节目,在社区、政府、学校等部门宣教、推广10余次。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