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科研与学术
科研概况
查看更多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也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科研力量雄厚的中医药研究机构。中医药科学研究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心任务。65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始终站在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按照国家中医药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全面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
科技政策
查看更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2022-07-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2022-07-18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
2022-07-1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
2022-07-18
科技成果
查看更多
07-12
2022
中国中医科学院2021年度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成果简介
2021年度,我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32项,其中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8项、学术著作奖4项、政策研究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7项,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10项。部分项目介绍如下: 针灸临床评价体系创建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陕西省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 主要完成人:刘志顺、何丽云、苏同生、闫世艳、赵吉平、孙建华、章薇、周仲瑜、陈跃来、刘佳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针灸临床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成果的形成集国内50余家高校、研究院所与医疗机构,围绕“评价”与“转化”两个难点,历时12年在11项科研基金支持下完成。创建了针灸临床评价“阶梯递进”增强证据强度的评价模式、理想世界与真实世界“两法并举”的策略,以及“假针刺对照”设置等十五种适宜评价方法,解决了针灸治疗方案从临床实践中发现、优化、净效应评估以及推广应用的诸多共性难题。首创“针灸临床研究管理规范”作为针灸临床研究的标准,成为针灸“技术操作型干预”临床评价的基石;创建国际一流的针灸临床评价策划、组织、质控与数据分析的共性技术平台,集成为“针灸临床评价体系”,并在55种病症的83项临床研究中应用。瞄准国际难治性病症,以针刺治疗难治性便秘、女性尿失禁、过敏性鼻炎、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等优势病种为切入点,以“针灸临床评价体系”为支撑,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阳性结果连续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发表,开启了我国学者在知名期刊发表针灸高质量临床研究文章的先河,在国内外提升学术影响力。勇于创新转化机制,使研究成果通过“临床指南”、“专病门诊”、科研“医联体”、“专业社团组织”快速辐射到全国,并在“一带一路”沿线通过世界针灸联合会的组织,建立“高层引领、学术交流、教育为先、民心相通”的国际传播新途径,开创中医针灸国际传播新格局,推进针灸走向国际,目前已经传播到35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引领了针灸临床研究方向,确立我国在针灸领域的领导地位。 项目实施以来,发表文章197篇,其中SCI文章90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4.401,总影响因子371.97;被引近3000次;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项。国家标准与团体标准13项;在 22个省市自治区的42家医院建立了28个针灸专病门诊,4家医联体共辐射117家基层医院;成果的部分内容进入2016、2017年中医药十大新闻,使研究成果通过“临床指南”、“专病门诊”、科研“医联体”、“专业社团组织”以及“一带一路”沿线世针联会员组织快速辐射到全国,传播到35个国家和地区。 图1 针灸临床评价体系创建与应用创新点 基于整合策略的活血化瘀代表方剂复杂作用解析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杨洪军、吴宏伟、张晶晶、卫军营、郭非非、唐仕欢、张方博、郭娜、李贤煜、王益民、张旻昱、卢朋、张毅、刘峰、于娟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基于整合策略的活血化瘀代表方剂复杂作用解析研究”项目,取得以下3个方面的科研创新成果: 1、基于“方剂-分子网络-效应”关联的整合研究技术,发现丹红抗急性脑缺血、急性心肌缺血主要病理环节的关键靶标,并整合分析揭示丹红抗心脑血管缺血损伤的共同分子网络、关键靶标及核心环节。(1)构建数据驱动的“方剂-分子网络-效应”异质网络分析方法,解析丹红异病同治(脑心同治)的生物学基础;(2)将CatTFREs高通量转录因子分析技术应用于丹红抗脑缺血研究,发现Pbx1、Atf1、Nfyc 等关键转录因子;(3)首次采用CatTFREs方法和转录组测序技术整合策略,发现丹红抗抗氧化应激损伤中的关键转录因子;(4)采用网络整合分析,解析丹红抗脑缺血与心肌缺血的共同分子网络及病理环节,发现在动物和细胞层次,丹红通过细胞周期、细胞骨架、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过程发挥作用;(5)采用RTCA系统动态检测技术,采用GPCR受体过表达细胞系,首次发现丹红抗心肌肥大的“直接靶标”ETBR和AT1R。 2、基于“肠吸收-网络预测-活性评价”整合研究技术,解析脑心通胶囊、益心舒胶囊的药效物质基础,辨识药效成分。(1)基于“肠吸收-活性评价”分层次解析脑心通胶囊物质基础与药效活性关系,发现桂枝及其香豆素的抗血小板活性;(2)基于“肠吸收-网络预测-活性评价-分子机制”整合研究策略,发现发现五味子甲素、乙素抗心肌肥大作用。 3、基于代谢组整合分析技术,从整体上解析脑心通胶囊、益心舒胶囊的抗脑缺血、抗心力衰竭的代谢调节机制。(1)基于“代谢数据库构建-非靶向分析发现-靶向分析验证-代谢调节酶核验”代谢组整合分析策略,整体解析脑心通胶囊抗脑缺血的代谢调节机制,发现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为脑心通胶囊抗脑缺血的重要靶标;(2)采用“非靶标分析-质谱成像靶向验证”的整合策略,从空间上精准解析益心舒胶囊抗心衰的代谢调节机制。 本项目相关技术已经在22家企业的24种产品中获得应用,技术服务合同经费达3097万人民币。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论文33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5项;获得卫计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各1名。 图2 丹红注射液异病同治(脑心同治)生物学基础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及其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中药有限公司、河北中医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湖北中医药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皖西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黄璐琦、詹志来、康利平、郭兰萍、杨健、周海燕、郑玉光、缪剑华、刘洋洋、刘大会、康传志、张元、韩邦兴、杨光、乐智勇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本项目针对当前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体系缺乏(较多常用中药材缺乏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原有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不适用当前药材生产流通实际情况、规格分级缺乏系统研究)等问题,选择常用大宗药材开展市场调研和深入研究,进行了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的构建工作:(1)构建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传统经验鉴别数据及实物库。通过历代医籍资料的系统本草考证,挖掘整理了229种常用药材传统品质评价的经验;对全国300多个药材道地与主产区以及17个药材交易市场进行了7000余批次的调查取样,完成6万套性状数据测定,构建了中药材传统品质经验鉴别数据及实物库;首次以附件的形式在标准内将传统经验加以传承。(2)创新基于传统性状的内在多元品质因子多维度关联性分析的药材等级评价体系。首次通过本草考证、性状鉴别、显微鉴定、成分分析、光谱测定、燃烧热解及辐射光谱、药理药效、生信分析、临床疗效等多维度人工智能关联分析对丹参、牡丹皮、黄芪等30余种药材的品质进行研究。如阐释了叶绒比10:1的5年陈蕲艾燃烧性能佳的科学内涵,建立了利用燃烧热解值预测临床疗效的数学模型,为利用现代科学阐释传统经验并制定不同规格等级药材标准提供了示范研究;(3)创新基于同位素质谱、卟啉-近红外光谱及质谱代谢组学方法的药材产地规格的精准识别技术体系。针对不同产地规格的药材难以准确区分的问题,首次将稳定同位素及卟啉-近红外分析体系引入市场中药材产地规格的鉴别,识别准确率提高至90%以上。(4)系统构建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体系。建立了全球首个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ISO国际标准,首次制定国内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编制通则行业标准,完成229种常用中药材的规格等级标准制、修订,填补了150多种中药材规格等级标准的空白。建立的国际、行业、团体全覆盖的新时期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体系在26个省市中药企业、检验机构进行了推广使用,累计带动行业经济效益20多亿元。 图3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汇编 补肾除湿法结合软骨修复技术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主要完成人:张洪美、荆琳、何名江、秦伟凯、董永丽、王秀均、单鹏程、艾奇、潘丽、刘兴兴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课题组经数十年临床经验及科学研究探索,针对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补肾除湿法结合软骨修复技术进行治疗,总结出一套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理论创新:课题组将膝骨关节炎的病机特点进一步明确为筋痿、骨痿为本,痹痿并存,在治疗上补益肝肾以治本,兼以祛风除湿、祛瘀通络治标,提出“补肾除湿”的治法,并由此总结出“补肾除湿方”。 方法创新:课题组运用补肾除湿法结合软骨修复技术对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探索出一种早期膝骨关节炎确切有效安全经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将此项技术作为一项常规治疗技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关技术内容:自体软骨移植技术是目前临床治疗严重的Ⅲ-Ⅳ级软骨退变的主要方法,可提供完整的关节软骨基质和有活力的软骨细胞,重建生理性和机械性的关节软骨,并可在短期内缓解膝关节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然而病损往往不能得到100%的修复,也无法阻止关节软骨的继续退变。本项目研究表明补肾除湿方可以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和膝关节疼痛及功能评分,总有效率在83%以上;并可提高干细胞标志物ABCG-2、OCT-4、TGF-β、BMP-4和软骨中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表达水平,抑制MMPs、IL-1β和TNF-α的表达,维持关节软骨胶原表型、抑制软骨细胞凋亡、抑制基质降解、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诱导骨髓干细胞分化为软骨和成骨细胞。综上,本项目以补肾除湿方结合软骨修复技术为方案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研究证实其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提高到90%以上,实现“标本兼治”。 目前,该治疗方案已作为一项常规治疗技术在我科应用,并已在全国十余个省市四十余家医院进行推广应用16年,举办线上线下学术会议130余次,实地培训60余次,显著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降低了中晚期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其深远意义来说,该治疗方案可降低膝骨关节炎的致残率和人工关节置换量,从而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 图4 补肾除湿法结合软骨修复技术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 创新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关键技术与转化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高蕊、张俊华、陈可冀、陆芳、夏如玉、翁维良、陈大方、王毅、訾明杰、李睿、李庆娜、赵阳、孙明月、曹唯仪、林徐剑、孙娅楠、王木兰、刘捷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药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证据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石。本项目围绕中药临床评价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设计、实施、测量环节,全链条解决“发现中药临床价值、提高临床研究质量、促进转化应用”的问题。 1、设计创新:创新建立体现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特点的设计方法 采用三维“混合方法”,开展证候诊断标准研制方法学示范性研究,项目组发布《肾阳虚证诊断标准》,结合国家药物研发监管要求,创新完善中药真实世界数据利用技术与研究质量评价工具、创新中药真实世界证据评价的方法,完善伦理审查与统计分析规范,为行业提供支持中药研发的真实世界数据研究与评价全链技术规范。 2、实施创新:构建符合国际规范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研究共性技术平台,提高研究质量 针对影响中药临床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与关键问题,项目组创新建立了覆盖临床研究全流程的质量管理系统,建立了符合国内外规范的临床试验电子化数据管理平台,同时,牵头制定并发布了国际首个CDISC中医临床研究数据标准和行业首个《中医药临床研究电子数据采集与管理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规范》,为临床研究数据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高效实施垫定了基础。 3、测量创新:创新建立病证结合系统指标构建与分析方法,指导发现中药疗效特色 针对中医药整体调节的疗效评价问题,项目组提出了构建系统指标的思路和分析方法,创新在“三结合”证据体系的指导下,结合(病)疾病、(证)证候、(人)健康状态“三要素”构建系统疗效指标,多方法、多维度、多技术综合评价中药价值和优势的“3+3+3X模式”。 本项目共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6项,制定首个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数据管理国际标准,14项行业标准,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30余篇,专著6部,支撑获批全国唯一中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实验室、药监局中药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支撑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为行业培训数万余名中药临床评价人才,支撑100余家企业150项中药新药及上市后临床研究,支撑获的7个新药/医疗器械生产注册批件,直接经济效益近6亿元。 图5 证候诊断标准研制三维“混合方法”及真实世界研究全过程技术规范 解郁活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医院 主要完成人:赵瑞华、孙伟伟、刘永、时光、卢丹、武颖、王小云、李伟莉、曾诚、孟庆伟、余燚薇、杨艳环、崔阳阳、李田田、韩倩、徐彩、常欢、张娟、唐仪、吴天思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横断面临床调查,创新性提出“因郁致瘀”为EM不孕核心病机,解郁活血法为基本治法,并创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活血消异方。首次获得解郁活血法治疗EM不孕的高级别循证证据,疗效取得突破。3项445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活血消异方治疗可显著增加EM不孕患者优势卵泡数目、成熟卵泡排卵率,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缩短术后期待妊娠时间,提高妊娠率。研究结果所得妊娠率显著高于既往文献报道的保守术后期待妊娠率和IVF-ET临床妊娠率。基于临床实践,从“卵泡发育、内膜容受、盆腔微环境”关键环节,揭示解郁活血法治疗EM不孕的作用机制。系列动物、细胞实验结果证实,活血消异方可通过调控胞饮突发育,子宫内膜整合素αvβ3、LIF、HOXA10、OPN、TNF-α表达,ROS-JNK信号通路、TGF-β/smads信号通路及纤溶调控因子表达,改善卵泡发育、促进排卵、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及盆腔微环境,提高IVF-ET妊娠率及活胎率。生殖毒性研究证实活血消异方不存在早期胚胎毒性,对胎仔及围产期发育无明显毒性。 该项目获专利2项,发表论文80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56名,在国内外学术大会宣讲31次,举办国家级培训班18期,培训医生4000名,诊疗方案在全国15个地区30家单位推广应用。项目成果通过网络、科普书、医患交流会等形式广泛普及。 图6 成果介绍 基于病证结合的气血相关理论创新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刘建勋、任钧国、朱明军、郭蓉娟、刘秀华、柳景华、胡晓梅、孙明谦、付建华、李磊、苗兰、张晶晶、范晓迪、陈进成、张业昊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是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等5项国家级课题的资助下,历经10年时间,基于病证结合通过临床、基础、生物信息学三个方面对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不摄血三种证候进行系统研究。 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1、提出气-脉-血相关学说,创新发展了气血理论。在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气血理论基础上,提出 “气以脉而帅血,血由脉而载气,气血交互于脉”的气-脉-血相关理论学说;从临床、基础、生物信息学及整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多维度确证了气、脉、血相关的能量代谢、血管内皮、血小板的基本生物学基础,阐释了气-脉-血的相互作用,创新发展了气血理论。 2、明确了气血失和(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不摄血证)的形成过程与机理。采用病证结合、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研究策略,从气(能量代谢、心功能、神经功能、免疫功能等)、脉(血管内皮功能、平滑肌功能等)、血(血液循环、血小板功能等)等方面动态研究气血失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发现了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的动态演变规律及生物学差异,明确了气不摄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确证能量代谢、血管内皮、血小板异常是气血失和形成的关键机制。 3、揭示了治疗气血失和病证有效方剂的气-脉-血同治关键机制。通过治疗心力衰竭、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冠心病气滞血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气不摄血证等有效方剂(益气活血方、理气活血方、益气摄血方)的机理研究,发现了方剂的作用途径与靶点,阐释了气-脉-血论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科学内涵,为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4、搭建了气-脉-血相关理论研究的技术平台。在气-脉-血相关理论学说指导下,成功制备了气血失和的证候及病证结合模型16种,整合临床、生物信息等多维数据,构建了气-脉-血相关的多维数据分析平台,开展了系列中药新药的研发及评价。 共发表论文292篇,SCI91篇,被引5360次;授权专利15项,获临床批件5个, 新药批件5个;培养研究生110名;推广应用于30余家单位,近3年取得经济效益261亿元。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与应用,达到了该领域的领先水平。 图7 主要科技创新点
07-12
2022
中国中医科学院2020年度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成果简介
2020年度,我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34项,其中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7项、学术著作奖5项、政策研究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4项,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3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6项、学术著作奖1项,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奖3项,学术成果奖1项,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1项。部分项目介绍如下: 创新中药研发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盈科瑞创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刘建勋、翁维良、张保献、任钧国、仝燕、彭勍、陆芳、李艳英、张鹏、孟硕、付建华、徐立、韩笑、金龙、李军梅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创新中药研发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以临床疗效为导向,针对中药新药在组方的筛选优化、药效学评价、剂型的选择与制备、质量控制和临床评价等方面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主要创新如下: 1.创建基于循证的创新中药组方与优化新方法。 2.建立适合创新中药特点的“基源-药材-提取物-制剂”四级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3.构建治疗心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整体、细胞、分子等多维病证结合的药效学评价技术体系。 4.建立创新中药临床研究质量控制新方法。 获授权专利82项(国际专利5项),发表SCI论文38篇,研发新药品种40个,获新药证书11个、临床批件27个,制定新药质量标准38个;突破了创新中药研发与评价的瓶颈,提高中药新药研发效率和成功率,搭建了国际先进的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平台,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制药公司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大量中药新药的研发和评价,提高了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图1 主要技术创新点 中药注射剂和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聚协昌(北京)药业有限公司、天津天士力之骄药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梁爱华、高月、赵雍、解素花、蒋春红、鞠爱春、易艳、王宇光、李春英、白建疆、韩佳寅、李德坤、谢宁、张宇实、王连嵋 奖励名称及等级: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药注射剂和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建立了中药注射剂和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体系。主要创新如下: 1.创建了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评价和致敏物质筛选技术体系。 2.构建有毒中药的毒性表征新技术体系。 3.建立了中药注射剂和含重金属等有毒中药产品风险控制技术。 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发表论文195篇,其中SCI论文36篇,出版专著2部,获新药证书2个、临床批件6个、国家药品标准8项,完成70余项新药研发、中药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技术服务,其中国外项目8项。为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新药研发、中成药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国家药品监管等提供了科技支撑,取得了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图2 中药注射剂类过敏预测和控制关键技术 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上市后评价关键技术及开放创新平台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石家庄市中医院 主要完成人:谢雁鸣、唐旭东、李馨龄、王志飞、史录文、王连心、黎元元、庄严、刘峘、温泽淮、阎博华、杨薇、赵玉斌、廖星、姜俊杰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系统梳理了中药上市后评价的技术需求,从中医药理论及优势特点出发,遵循监管科学原理,攻克了高维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融合、观察性数据非线性混杂因素的控制、极不平衡数据的处理等难题,创建了中药上市后评价关键技术及开放创新平台。历经十余年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取得重要成果。 1.创建了以“证据体”为核心的中药上市后安全性评价技术,确证了代表性中成药的ADR特征和发生率,构建了早期风险预警模型 ①完成了13个中药注射剂31万例以上的前瞻性主动监测,揭示了代表性中药注射剂的ADR发生率为0.60‰-7.90‰;②完成了19个品种的SRS数据分析,构建了早期风险预警模型;③构建了13种代表性中成药的安全性证据体,明确了不同类别中成药的获益-风险;④基于临床样本,采用免疫毒理学和免疫组库技术,发现了中药注射剂人体过敏反应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揭示了过敏反应患者在IgHV基因上的特异性及何首乌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免疫组库多样性。 2.创建了以"三维四阶"临床精准定位为核心的中药上市后有效性评价关键技术,明确了代表性中成药的临床定位,确证了疗效,阐明了机理 ①完成了8个品种的高质量RCT研究,结合系统评价、真实世界研究、网络药理学等,明确了其临床定位并确证了疗效;②揭示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的不同作用通路,阐明了活血化瘀中成药应对阿司匹林耐药的作用机制;③应用人体群体PK,发现了肾阳虚患者独特的体内药代特点,揭示了强骨胶囊不同证候人群个体化剂量给药的内在机制。 3.创新中药药物经济学决策模型,证实了代表性中药的经济学价值 针对“复方”和“证候”构建了以数据包络和Markov模型为基础,解决中药多结局评价、远期疗效评价和证候评价的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关键技术,完成了3个中药品种的评价,证实了经济学优势。 关键技术应用于57种中药的上市后评价,证据支撑了39个品种修改说明书,支撑了11个品种进入全国医保和基药目录,9个品种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项目开展期间,授权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7项,出版专著7部,发布标准21部,发表SCI论文36篇、核心期刊论文515篇,产生了显著的学术辐射和引领作用;2019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新增“药品上市后管理”一章对上市后评价给予高度关注,并推动了CDE《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物研发与审评的指导原则 (试行)》的出台,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图3 创建了以"证据体"为核心的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 扳动类手法治疗常见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朱立国、张军、银河、于杰、魏戌、陈明、杨克新、王金贵、尹逊路、展嘉文、冯敏山、高景华、林定坤、卢敏、孙树椿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本项目取得主要技术成果如下: 研发腰椎斜扳手法培训系统及可控式坐位腰椎旋转复位椅,解决了腰椎扳动类手法难以评价、操作复杂的实际问题;建立了腰椎斜扳手法培训系统,首次采用力学测试方法量化腰椎手法操作,明确了核心力学参数,保证手法操作规范性。同时研发可控式坐位腰椎旋转复位椅,简化了传统坐位腰椎手法的操作流程,并增加坐位固定的稳定性,有利于手法规范和推广应用。 建立以腰椎扳动类手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中医方案,经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该方案可显著改善腰腿痛及国际公认的JOA功能评分。 率先将运动捕捉及有限元分析等生物力学方法应用于腰椎扳动类手法研究,揭示了手法“轻巧短促”、“高速低幅”的操作特征,阐释了手法治疗的作用机理。证实手法具有操作速度快、运动幅度大的特点,进一步应用离体退变腰椎节段模型及三维有限元方法,系统阐释了手法对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压力与位移的影响,促进了手法研究的科学性。 本项目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国内外论文115篇,培养博、硕士共11名,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学习班10次,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16次,培养国内外学员2400名。临床研究方案已在全国45家各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先后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案目前已纳入卫健委中医推拿疗法服务价格项目。 本项目的一系列成果,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以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为最终目标。在行业推动方面,建立了腰椎斜板手法操作规范,运用运动力学原理,提高了传统斜扳法的可操控性与可重复性;在科技创新方面,率先将运动捕捉技术及有限元分析等生物力学方法应用于腰椎扳动类手法研究,揭示了手法“轻巧短促”、“高速低幅”的操作特征,阐释了手法调整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的作用机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了11名既具有扎实中医基础同时具备良好科研能力的硕博士人才。 图4 手法演示及推广应用 常见功能性胃肠病“脑肠同调”治法创新研究与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主要完成人:魏玮、刘凤斌、杨洋、方继良、唐艳萍、张北平、时昭红、苏晓兰、侯秋科、王欣、史海霞、杨俭勤、刘涛、刘登科、牛然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创新提出“脑肠同调”治法,证实中医药“脑肠同调”可有效缓解FD和IBS患者消化系统、精神心理症状,并围绕脑-肠轴部分揭示了该治法的疗效机制。 西医学认为FGIDs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通过“脑-肠轴”相互作用导致胃肠道生理功能紊乱而引起的疾病。团队将FGIDs共同病机总结为“神明之枢失衡(脑)”、“胃肠腑气不通(肠)”,这与西医学“脑-肠互动异常”不谋而合,故提出“脑肠同调”治法。团队率先采用循证医学评价方法证实了“脑肠同调”可显著缓解消化道症状、改善精神心理状态,而且能更好地控制其复发。团队在基础研究方面率先应用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围绕脑-肠轴系统揭示了“脑肠同调”治疗FGIDs的疗效机制。在人体首次证实针刺通过增强迷走神经活性以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研究成果获国际胃肠电生理协会2018年度最高奖-“Alvarez Award”。 2.创立适合中国人群使用、融入中医理论内涵的客观、定量临床结局评价量表,填补了本类疾病中医药临床结局评价空白,首次在“概念-领域-方面-条目”构建过程中创新融入中医理论。率先构建中医药“脑-肠”多维度的疗效评价方法。 主持研制了适用于FGIDs诊疗评价的“中华生存质量量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脾胃系疾病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脾胃系疾病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肠易激综合征子量表以及慢性胃炎子量表”,研究证实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反应性。建立FD、IBS基于医生报告的症状量化推荐条目清单。获国际量表机构“Mapi Research Trust”授权翻译功能性胃肠病生存质量量表(FDDQL)中文版。完整构建FGIDs的患者报告结局和医生报告结局复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多维度评价方法。 项目发表相关文章220篇,总被引频次3630次,其中SCI文献29篇,被引135次;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牵头制订了“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等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共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中医标准化项目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指南;参与制定了《中药新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的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FDDQL中文版纳入《中药新药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7)》;“中华生存质量量表”被译成英文版、意大利文版、香港版等。 图5 “脑肠同调”治则 中药核酸检测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国药种业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袁媛、黄璐琦、蒋超、张亚中、张全芳、谭沛、王继永、桑维维、赵玉洋、金艳、步迅、张辉、李进瞳、周骏辉、南铁贵、白云俊、刘娟、李晓琳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药真实性鉴别是保障安全用药及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中药核酸检测技术具有客观、准确、专属性强的优点,是保障中药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自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第一个蕲蛇PCR鉴别方法起,至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第一个分子生物学检查法通则《聚合酶链式反应法》,三版药典见证了以特征性DNA片段为核心的中药核酸检测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其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中药鉴定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中药生产过程复杂、品种来源众多、质量控制难度大。本项目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在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药典委项目等资助下,针对种子种苗、药材和饮片、配方颗粒和中成药3类中药质控对象及其鉴别难点,构建了稳定可靠、高通量、低成本的模块化中药核酸检测技术体系,并形成3种鉴别应用系统,保障中药材“种的好”、“投料准”、中药质量“可传递”。 该项目完成相关课题11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和SCI收录论文61篇,授权专利29项。在此基础上构建中药质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标准体系,起草并发布鉴定方法、技术通则、试剂盒质量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14项,在中药生产企业、检验机构中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建立示范性CNAS/CMA检测实验室2个、其它检验实验室3个。建立的中药核酸检测技术已推广超过27个省市,应用于50余家企业和中药检验机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6 中药核酸检测技术体系 针灸临床评价体系创建与实践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陕西省中医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刘保延、梁繁荣、刘志顺、何丽云、周嘉、杜宇征、闫世艳、赵宏、苏同生、孙建华、章薇、武晓冬、杨宇洋、刘佳、周仲瑜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从2004 年开始,团队组织几十家大学、研究院所与医疗机构,围绕“评价”与“转化”两个难点,在18 项科研基金支持下,遵循针灸发展规律及临床特点,借鉴国际通行评价方法,创建了以“阶梯递进”增强证据强度的评价模式、理想世界与真实世界“两法并举”的策略以及 “针灸临床研究管理规范”为先导,以“假针刺对照”设置等15 种评价方法,10 项穴位与刺灸操作标准等为基石,“临床数据管理”等共性技术平台为保障的“针灸临床评价体系”,先后开展了55 种病症的83 项临床研究。特别是针刺治疗难治性便秘、女性尿失禁、过敏性鼻炎以及慢性心绞痛等,通过5491 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获得了国际公认的高质量临床证据,产生了重大学术影响,明确了国际上针灸临床研究优势方向,确立了我国在针灸领域的领导地位;创新转化机制,使研究成果通过“临床指南”、“专病门诊”、科研“医联体”、“专业社团组织”以及“一带一路”沿线世针联会员组织快速辐射到全国,传播到35 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点:1.创立针灸临床评价“阶梯递进模式”“两法并举策略”以及十五种适宜评价方法,较好解决了针灸治疗方案从临床实践中发现、优化、净效应评估以及推广应用的诸多共性难题;2.首创“针灸临床研究管理规范”等多项针灸国家与团体标准,成为针灸“技术操作型干预”临床评价的基石;3.创建理想世界和真实世界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的共性技术平台,建成国际一流的针灸临床评价策划、组织、质控与数据分析的重要基地;4.瞄准国际难治性病症,以“针灸临床评价体系”为支撑,采用随机、假针刺对照等“金标准”,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取得预期阳性结果,连续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发表,临床价值得到国内外学术界认可,开启了我国学者在知名期刊发表针灸临床研究文章的先河;5.建立“高层引领、学术交流、教育为先、民心相通”的国际传播新途径,开创中医针灸“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新格局,推进针灸走向国际。 推广应用情况:发表文章206篇,其中SCI 文章92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4.4,总影响因子371.97;发明专利4项,发明专利4项,行业标准1项;著作7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在22 个省市自治区的42 家医院建立了28 个针灸专病门诊,4 家医联体共辐射117 家基层医院;成为针灸国家医学研究中心,成果的部分内容进入2016、2017 年中医药十大新闻。 图7 阶梯递进式评价模式 胃肠病变所致穴位敏化及其功能调控的外周神经机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 主要完成人:何伟、宿杨帅、景向红、朱兵、王晓宇、高昕妍、秦庆广、余曙光、吕沛然、辛娟娟、刘坤、李宇清、石宏、王奕力 奖励名称及等级: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目的:在分析疾病状态下穴位出现敏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穴位动态理论,研究胃肠疾病引起穴位敏化的分布特征及穴位敏化池微环境变化,探讨其神经可塑性改变及其对靶器官的调控机制;明确不同穴位对胃肠运动调控的功能属性、量效关系及其传入传出机制。 内容:胃肠疾病患者出现相关穴区敏化和范围扩大,反映疾病的功能增强。胃肠炎症模型动物出现敏化点,分布与支配胃肠的神经节段相关,和相关穴位有一定重叠,并随疾病的痊愈而消退。敏化穴区微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形成敏化池,呈现“神经肽-肥大细胞-致痛致敏物质的释放”过程。穴位敏化与背根神经节的交感芽生、交感-感觉偶联相关,与脊髓突触后长时程增强(LTP)的可塑性改变有关。敏化穴位治疗疾病的功能增强,弱电针刺激敏化穴区“足三里-上巨虚”即可有效抑制交感芽生、抑制LTP的形成,缓解内脏炎症,呈现“小刺激大效应”的特征。足三里、中脘穴对胃运动调节的功能属性不同,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兴奋Aδ的电针强度为其调节作用的起始强度,而兴奋C纤维的强度则可使两穴位对胃运动调节效应达到峰值。其传出则分别依赖于胆碱能M受体和去甲肾上腺素能β受体。 创新点:首次提出穴位动态理论,并以胃肠疾病为载体揭示了疾病状态下穴位动态敏化过程及其功能调控的外周神经机制,科学解释临床“揣穴”的意义和旁开对照微小针刺的有效性,回答了国外对穴位是否存在、穴位大小和功能相对特异性的质疑。 社会或经济效益:该研究对穴位理论具有创新性贡献,共发表论文28篇,总被引用885次。研究结果被纳入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图8 成果介绍
11-15
202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三项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10月21日至27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本次展览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重点展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彰显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十三五”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紧跟国家战略,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改革创新,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涌现多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其中三项成果亮相本次展览。 成果名称:中药珍稀濒危资源生物技术保护与产业化 成果完成人:黄璐琦 利用生物技术保护模式获取中药材替代资源,是解决我国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日趋枯竭与市场需求强劲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野生中药材濒危评价标准的提出,为药用植物濒危情况进行准确评价、确定药用植物优先保护权及建立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细胞或不定根资源库提供依据。在上述标准指导下,定量评价了98种代表性药用植物受威胁程度,并对其濒危情况做出判断。 药用植物细胞与不定根定向诱导创新理论的提出,实现了快速、高效筛选细胞系和不定根,为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已获得70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高产稳定细胞系或不定根,且每年递增5-10%,建立了国内药用植物品种最多的细胞与不定根资源保藏库,共保存1.7万余份高产稳定细胞系或不定根。 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套吨级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和不定根生物反应器,以雪莲、人参细胞系及不定根为原料,建立中药健康产品研发策略,获批了国内首个且唯一的药用植物细胞新资源食品原料,实现了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雪莲、人参细胞或不定根资源的规模化生产,相关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名称:基于“拟境栽培”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 成果完成人:郭兰萍 生态农业是目前国际社会最先进的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郭兰萍研究员牵头的研究团队围绕着生态农业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入,在中药生态农业研究和实践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军地位,并推动中药生态农业成为全球生态农业中最有活力和前景的新领域。 团队首次提出基于“天地人药合一”和“逆境效应”的中药材“拟境栽培”生态种植理论,突破了传统中药材生产种植模式。重点提出了药用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策略及道地药材“拟境栽培”的技术内容、难点和关键点。2018年,郭兰萍研究员提出了“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的中药生态农业宣言,引领全国中药材生态种植有序开展。同年,团队荣获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团队”。 团队率先开展了中药生态农业的研究与实践,收集并整理了三七、人参等100余种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构建了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和技术评估体系,实现了对不同类型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评估;制定并颁布了55项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规范;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培训农民300余万人次,指导示范和推广中药材生态种植面积200余万亩,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为中药材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思路、方法与技术保障,极大地丰富了国际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外延。 成果名称:TENS-200A耳迷走神经刺激仪 成果完成人:荣培晶 在中医耳穴理论和现代神经科学的双重启发下,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课题资助,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创新团队成功研制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非侵入式II类医疗器械“耳迷走神经刺激仪”。该仪器在临床应用于治疗癫痫和抑郁症可产生与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相近的疗效,患者可居家自助治疗,节约医疗资源,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绿色、经济的新型疗法,已在全国31个省市100余家医院应用。荣获2019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8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一等奖,曾经被科技部作为优秀成果推荐参展全国科技周、香港创科博览、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被医生誉为“百姓的迷走神经刺激”,被患者称为“小仪器、大自信”,被同行专家认为是针灸现代化研究具有建树的典型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强调,“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定创新自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中国中医科学院将继续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四个面向”为引领,锚定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好科技创新工程全面实施,系统布局重大攻关、创新团队建设和重点协同创新项目,进一步激发中医药科技创新动力,孵育更多原始创新重大成果,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科研平台
重点学科
查看更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炮制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史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献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泌尿系统疾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