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屠呦呦研究员荣获“共和国勋章”专题
21
2018.12
2018.12.21
【中国妇女报】“志不言老” 继续深挖青蒿素 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屠呦呦
从1978年屠呦呦和团队的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到2015年因为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再到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40年时光荏苒,在屠呦呦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对荣誉加身的从容淡定,对国家使命的责任和担当,对自身工作的孜孜以求…… 屠呦呦介绍,在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下,我们继续以多靶点学说为框架探索着青蒿素的重要靶标和相关通路,有望揭示青蒿素抗疟的深层机理并促进更有效的临床用药,同时也有望对于青蒿素的耐药现象做出合理的评估并寻求对策。 除了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外,屠呦呦的团队也十分关注青蒿素的抗癌等功效。对此,她表示,青蒿素的抗癌机制与抗疟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处,即相比于正常体细胞,肿瘤细胞中血红素的合成更加旺盛,从而激活了青蒿素或其衍生物,随后激活的青蒿素以多靶点方式杀灭肿瘤细胞。目前这只是基础研究,有效不等于可以成药。青蒿素能否成为抗癌药需要大量的后续研究工作。 对于未来,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志不言老”:国内多个单位开展了扩大青蒿素类药物适应证方面的研究,有关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红斑狼疮的工作已进入二期临床研究。再如对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哮喘等等,兄弟单位正用不同动物模型研究青蒿素类衍生物的药效及相关机理。青蒿素研究中心正在发起成立国内的“青蒿素科技联盟”,以推动青蒿素研究继续创新。 回顾以往,屠呦呦再次强调:四十年来,青蒿素类药物在抗疟临床广泛应用,走出国门并影响了世界。这是全国523工作者对改革开放做出的杰出贡献。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 四十年来,青蒿素类药物在抗疟临床广泛应用,走出国门并影响了世界。这是全国523(工程)工作者对改革开放做出的杰出贡献。人们常说,好奇心和兴趣是科研创新的动力,全国523团队更是把爱国敬业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并化为对国家使命的高度责任感与担当。在使命担当的驱动下,就有了奋斗与奉献,就有了团结与协作,就有了创新与发展,才使得青蒿素疗法挽救了众多疟疾患者的生命。我们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投身于科技创新发展义不容辞,这就是我们当下的责任与担当。 (转自:中国妇女报记者 耿兴敏)
18
2018.12
2018.12.18
【光明日报】40年,那些人那些事
青蒿素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疟疾是全球头号虫媒传染病,全球40%以上的人可能感染上疟疾,其中,恶性疟的死亡率极高。200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当年因疟疾死亡83.9万人,其中72.3万是5岁以下的儿童。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青蒿素联合疗法(ACTs)为一线抗疟药,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ACT作为治疗恶性疟的首选一线药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可能患疟疾的人群中,疟疾发病率下降了37%;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也下降了60%,全球共挽救了620万人生命。这一成绩归功于疟疾防治的综合措施,包括ACTs在内。在这个过程中,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走向国际抗疟临床,并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药物,体现出中医药宝库是世界医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回顾过去的40年,青蒿素首先经历了一个从化学物质变成药物的过程,这是全国抗疟工作者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1977年,青蒿素作为化学物质第一次公开发表于科学通报。1979年在英文版《中国建设》杂志介绍了这种新的抗疟药。1981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疟疾化疗会议,系统介绍了青蒿素和它的抗疟效果,作为一种全新化学结构的抗疟药物,青蒿素从此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1986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发的青蒿素获得新药证书。1992年,双氢青蒿素获得新药证书,北京地区生产了“科泰新”片剂,即双氢青蒿素。上海药物所研制出蒿甲醚,桂林制药厂研制了青蒿琥酯,并均于1987年获得新药证书。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了复方蒿甲醚,于1992年获得新药证书和国际专利。军事医学科学院还研制出复方磷酸萘酚喹,于2003年获新药证书。广州中医药大学研制了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片,1997年获得越南批准,2003年获我国新药证书。广州中医药大学研制出青蒿素哌喹片,2006年获我国新药证书。上面这些药物,在国内外抗疟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最终影响了世界。 人们都知道,青蒿素是从中医古籍中获取灵感发现的。而在探讨中医药的现代发展时,有一种模式比较常用,即传承经典+现代多学科创新。这个模式可以做出创新发现,但这仅是方法学层面的模式,还需要关注精神层面的模式,也就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人们常说,好奇心和兴趣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这话不错,这样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全国523团队的研发工作显示了另一种驱动力,那就是对国家使命的高度责任感与担当。中国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投身于科技创新发展,这就是我们当下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仅以此和各位同行们共勉。当然,在全球疟疾防治的战场上,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有组织、有目标的大团队作战,才能逐步战胜疟疾。 除了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外,我们团队也十分关注青蒿素的抗癌、治疗红斑狼疮等功效。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中医药成果,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 转自:《光明日报》(2018年12月11日06版) 记者:田雅婷
18
2018.12
2018.12.18
【人民日报】一株小草改变世界(改革开放40年·40个“第一”)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2015年12月,在瑞典的诺贝尔获奖者演讲台上,出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的身影,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终身研究员屠呦呦成为我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 疟疾曾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上世纪6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使得全世界2亿多疟疾患者面临无药可治的局面,死亡率急剧上升。寻找有效的抗疟药,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所在的原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屠呦呦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改进提取方法,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能高效抑制疟原虫,并将该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至今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姜廷良说,屠呦呦的贡献在于她的原创思维。 青蒿素的研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屠呦呦说:“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不会很轻易,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她的研究从未停止,青蒿素被不断“解密”。1992年,针对青蒿素复燃率高、水溶性不好等缺点,她又发明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经深入研究,屠呦呦团队发现该物质针对红斑狼疮的独特效果,目前已经进入二期临床试验。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廖福龙说,屠呦呦认定的事要做一辈子,“中国之蒿”必将改变世界。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屠呦呦说,获得诺奖是中国科学事业和中医科学的荣耀。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让其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健康造福。 转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8日04版) 记者:王君平
18
2018.12
2018.12.18
【头条】屠呦呦终身研究员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称号
02
2018.07
2018.07.02
余艳红看望优秀共产党员屠呦呦
“今天是党的生日,您是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我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向您,并通过您向中医药系统的老专家、老党员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7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余艳红专程看望慰问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并号召中医药系统全体党员向屠呦呦学习,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闫树江陪同看望。 看望过程中,余艳红详细询问了屠呦呦的工作、生活情况,并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中医药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继承和发扬老专家的优良传统,传承他们的学术经验和为人风范,把人生价值融入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之中。希望老专家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整理经验,传承学术,提携后学,为更多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架梯搭桥。 “我希望青蒿素还能作更大贡献。”屠呦呦表示,感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以来对青蒿素科研工作的关心支持,青蒿素除了抗疟以外还有其他用途,发展前景巨大。她将和团队一起,努力研究青蒿素抗疟的作用机理和耐药性等问题,进一步挖掘青蒿素价值,为人类健康服务。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2011年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记者:赵维婷陈计智)
09
2017.01
2017.01.09
屠呦呦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月9日上午,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还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屠呦呦研究员和赵忠贤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并亲切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屠呦呦研究员的科学贡献是发现青蒿素。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得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并在全国“523”会议上作了报告,从此带到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她和团队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一成分“青蒿素”;率先开展“醚中干”、青蒿素单体的临床试验,证实了其治疗疟疾的临床有效性,并与合作单位共同确定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为其衍生物开发提供了条件。她和团队按国家药品新规,将青蒿素开发为我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第一个新药。 青蒿素是与已知抗疟药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新化合物,改写了只有含N杂环的生物碱成分抗疟的历史,标志着人类抗疟药物发展的新方向。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现已为全球疟疾流行地区所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据WHO《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由于采用有效防治措施,包括ACT的治疗,从2000年全球疟疾发病2.14亿例、死亡73.8万人,到2015年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了37%和60%,挽救了大约590万名儿童的生命。 屠呦呦及其团队因研制青蒿素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奖励。1978年她领导的卫生部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表彰;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屠呦呦以“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又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近年来,屠呦呦研究团队在开展青蒿素功效的拓展研究方面,获得了新进展。 习近平主席为屠呦呦研究员颁发奖励证书(来源:新华网) 习近平主席与屠呦呦研究员和赵忠贤院士合影(来源:新华网)